- +1
港交所擬改規則降低大型科技公司上市融資門檻:確保國際競爭力
香港交易所(簡稱“港交所”)正在討論大幅降低硬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的營收門檻。
9月14日,市場消息稱,港交所正在計劃一個新的18C章程方案,以讓從人工智能和芯片到自動駕駛汽車和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公司符合上市條件。港交所最快可能于本月征求公眾意見,并計劃在年底前敲定該計劃。
“我們正在研究在上市規則中新增一個章節,以滿足產品商業化尚處于早期階段的大型科技公司的上市融資需求。如有任何新的發展,我們將適時通知市場。”港交所相關人士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
港交所相關人士稱,港交所將繼續推進各項措施,以確保我們的市場和上市制度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并會不斷完善我們的監管。
彭博的報道顯示,據知情人士透露,相關考慮正在進行中,提議的細節仍有可能發生變化,可能被列入的公司類型包括新能源、軟件即服務(SaaS)、平臺即服務(PaaS)、智能制造和機器人、半導體、量子計算、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等。
知情人士稱,目前就兩類公司提出的具體實行方法包括,一是公司預商業化(Firms pre-commercialization),此類公司在首次公開募股時的市場估值要求將超過20億美元。二是商業化公司(Commercialized firms),其收入要求為2億港元至3億港元(或約2500萬美元),而目前的要求為5億港元,市場估值要求至少為10億美元。
此前,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升在傳媒發布會上表示,港交所的上市制度一直在優化。在市場上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生物制藥等領域的公司,它們需要大量研發投資,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它們沒有足夠的收入和利潤滿足交易所上市的要求。他指出,港交所一直在研究和學習如何歡迎這些初創的優秀公司來到香港上市。
2018年,港交所實行了“25年來之最大變革”,在原有的主板上市規則之外,新增了18a、8a和19c三個章節,分別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的創新產業公司和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在香港上市,針對新經濟公司的上市規則更加包容,改變了香港資本市場的生態結構。
根據港交所此前公布的數據,自上市新規生效以來,截至今年6月底,港交所已經迎來了98家醫療健康公司的上市,IPO總額接近了2600億港幣,其中共有50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通過第18a章節上市,首發共募集資金超過1100億港幣。目前港交所正在處理的醫療行業上市申請近40宗,其中,有13家尚無營業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申請通過18A章節上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