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墨寫新文學”:讓書法回歸到文學而非美術的語境
“最近這五十年,書法被美術‘拉’過去了,我們在美術學院設立書法系書法專業;而一百年前是在文學會里面談書法,不是在美術會里面談書法,因為當時熱愛和擅長書法的大部分人都是詩人、文學家。所以今天我們的這個活動等于復歸正常。”談起剛剛在上海開幕的”墨寫新文學“書法展,一位書法評論家說。
“墨寫新文學——歐陽江河于明詮書法展” 繼前不久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亮相后,12月6日在上海莘莊工業區的得丘藝術館對外展出。此次展覽集中展出了知名詩人歐陽江河與書法家于明詮近百幅以新文學為創作內容的書法作品。體現了兩位作者對新文學、當代書法創作以及文學與書法之間關系的思考和探索。

文學入書法,呈現新的思考角度
百年新文學流光溢彩輝煌卓著,然而遺憾的是卻與幾千年文墨相生翰逸神飛的書法藝術漸行漸遠。此次展覽集中展出了詩人、書法家歐陽江河、于明詮兩位作者近百幅以新文學為創作內容的書法作品。體現了兩位作者對新文學、當代書法創作以及文學與書法之間關系的思考和探索。展出作品內容包含魯迅、胡適、郭沫若、巴金、矛盾、曹禺、老舍、蕭紅、艾青、汪曾祺等老一輩文學家的作品摘錄或經典文句,也包括當代文學家鐵凝、莫言、北島、余華、格非、張煒、韓少功、史鐵生、西川、海子、翟永明等諸家小說、詩歌的精彩片段。內容源于兩位詩人書法家日常研讀文學作品的摘錄、筆記,以筆墨書寫的形式呈現出他們不同的理解和美感追求。因而讓古老的書法藝術與輝煌的百年新文學重新又走到了一起。兩位作者的精品力作在給予讀者視覺盛宴的同時,亦對熱愛文學與書法藝術的廣大觀眾提供了悠久的心靈滋養和全新角度的思考。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長江學者陳曉明此前談及這次展覽的文學意義時,他說:“ 今天我們如何看待新文學和傳統的關系,兩位書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形式。書寫、書法、書家是中國文化最虔誠的保持者和最重要的推揚者。我們民族文化中既具有強大自我更新的力量,同時又可以使傳統得到發揚,我們沒有理由不對我們的文化保持自信 。”
在上海開幕式后的研討會中,知名書法家華人德認為,二人的書法有一種輕松自在的東西尤其難得,而80多歲的知名畫家丁立人則認為,他們的書法只是表面,“里面藏的東西很深,書法其實有一種時間感,見出性情與率性。”
書法評論家楚默、書法家劉一聞等分別就二人對中國書法與文學的關系談了自己的看法。

兩位參展藝術家對本次展覽籌備一年時間,對于文學內容、書寫形式、創作語言表達等方面做了交流和探討,其旨在面對當下書法創作與文本內容相互脫離現象,以藝術中心實踐的方式對文學文本內容和書法創作技法形式之間的關系提出思考,做出探索。正如文藝理論家、展覽學術主持李敬澤在《前言》中所說:“這是探險,是書法與現代話語的對話和爭辯,是讓一座山撞向另一座山,這其中包含著巨大的、革命性的雄心:或許,不可能原來是可能,或許,兩座山本是一座山,或許,書法不僅指向記憶,也連接現在和未來。”

書法與當代藝術、文學、教育不可分割
此前,主辦單位在中國現代文學館組織召開了專題研討會,對展覽引發的諸多思考進行學術研討。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對此次展覽給予了學術定位:“展覽的意義我們自然可以從許多方面進行概括、進行評價,但是它的一個基本的意義,或者說一個總的文化和學術上的新意,這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拓開了書法或者說書寫藝術的一方新天地。”“在書法和文學的關系上,百年來既有交融,也有恩怨。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通過兩位書家的創作實踐,使書法和文學特別是和新文學,建立起了一種新的關聯。”

文學評論家唐曉渡對于新文學以來文學與書法的關系狀態提出了思考:“‘墨寫新文學’給我帶來的則是另一種震撼,靜下來想想,規模、場地或許都起了相當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二位的書寫行為、書寫形式和新文學歷史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一個特定且富于張力的上下文,它喚起了一種完全不同的閱讀心境。新文學一百年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時空,每一個被書寫者、每一部被書寫的作品,以至每一個書題,都勾聯著一段歷史記憶;而二位的書寫盡管只是尋章摘句式的作品片斷,但也滲透著書寫者對新文學的認知和理解,體現著個人文學史的立場。”他同時認為:“在現代書法日益強調“去語義化”以突出自身的可能性的背景下,“墨寫新文學”又成了某種重新處理書法和文學的關系,并彼此汲取活力的雙重實驗:不只是單向的書法向新文學致敬,或兩位書寫者向新文學史致敬,也是傳統和現代的相互致敬。”

藝術家徐冰則認為:“歐陽江河先生和于明詮先生他們用這么傳統的中國書法的講究追求的書法,來抄寫新文學,這里面就有一種非常特殊的態度支撐。是什么呢?實際上它表達了一種東西,它并不是說我用這個傳統的書法方式寫的這些東西,或者是抄寫了這些東西,這個展覽其實更深層的價值在于,它表達了這一代新文學的文學家他們的一個態度,就是說我們是新文學,但我們的新文學與中國的傳統之間一種非常內在的脫不出干系的內在關聯。”

作家格非說:“我們在回望歷史的過程中,總會看到一些別樣的東西。比如說當我在欣賞歐陽江河和于明詮作品時,我感覺到了一種陌生化的東西。當他們用墨跡來理解魯迅、茅盾、曹禺、沈從文時,與其說是在試圖復活一段歷史場景,不如說是用一種象征性的方式,來向新文學的作家們表達敬意,并提醒我們重新理解新文學的歷史進程。”
書法家劉正成先生許多年前就為書法藝術的美術化傾向擔憂,結合這次展覽再次重申:“最近這五十年,書法被美術“拉”過去了,我們在美術學院設立書法系書法專業;而一百年前是在文學會里面談書法,不是在美術會里面談書法,因為當時熱愛和擅長書法的大部分人都是詩人、文學家。所以今天我們的這個活動等于復歸正常,他們兩位的書法展今天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


詩人西川則認為:“也許通過兩位作為批評手段的書寫,我們可以獲得一個新的眼光來看新文學。當新文學跟兩位的書法放在一起的時候,我想這個時候,書法可以不是新文學的附屬,新文學和書法兩個東西走到一起以后就一定會產生化學反應。這就說到了書法和新文學綁在一起時的可能性在哪兒的問題?我覺得兩位提供了一個可能性,這個可能性既不是書法的可能性,也不是新文學的可能性,是兩者合在一起的可能性。”研討會由本次展覽策展人、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執行主任張清華教授與著名書法家劉正成先生主持。會上,著名文學家、學者和書畫家李洱、閆秉會、寒碧、劉彥湖、王登科、蔡大禮、格式等,也從各個角度作了精彩發言。
展覽期間,由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墨寫新文學書法展作品集》(全二冊)在開幕式上首發。每冊作品集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此次展出的作品,下編為兩位作者各自多年來臨帖、創作留存下來的作品。
歐陽江河,1956生于四川省瀘州市,原名江河,知名詩人,詩學、音樂及文化批評家,書法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今天》文學社社長。在國內出版詩集《透過詞語的玻璃》、《誰去誰留》、《事物的眼淚》、《歐陽江河長詩集》等。
于明詮,1963年生,山東樂陵人。中國書協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山東書協副主席,滄浪書社社員。現為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書法工作室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