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騎行上海之單車站②|路測停車設施簡陋,停車難,取車難
【編者按】
2017年,〇筑設計與上海交通大學建筑系合作,以“CycleParking @Shanghai|上海單車站”為主題,以自行車停車作為切入點,對上海市中心城區的停車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對上海的自行車停車系統構想。本系列分為四篇,本篇將通過繪圖與實地調研兩種方法,具體分析當前上海自行車停車現狀。
研究范圍及數據選擇
本研究的范圍鎖定在上海浦西七個中心城區(靜安區、長寧區、徐匯區、虹口區、楊浦區、黃浦區和普陀區),而在自行車停放類型上,選擇了對城市公共空間影響最大,也是最為常見的路側停車。研究團隊根據百度地圖信息(考慮到百度地圖更新速度較快,城區內覆蓋率高)對所有道路進行瀏覽記錄,并繪制了日間路側自行車停放地圖。不僅包含了政府規劃的自行車停放點(包括白線框和停車棚),也包含了未規劃卻在實際使用的自行車停放區域。根據繪圖結果可以看出,未規劃卻有自行車停放的區域占所有停放點的1/3。
此外,2016年底激增的共享單車讓城市的停車現狀與街景地圖記錄有所差異,但根據實際調研發現,大部分共享單車依然匯集于已有的停車點(如地鐵口、商場),并且其總數量僅占全市非機動車的6%。因此可以推斷,街景所得的停放分布圖可以代表市區內非機動車的停放需求。
研究及分析方法
為了解各停放點的設施現況、運營時長及服務對象,團隊對自行車停放點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繪圖分析,《BICYCLE PARKING MANAUL》和《上海非機動車管理辦法》中均提到,人流密集區會有大量自行車往來需設置停車站。因此圍繞市區內六種人流密集的區域:地鐵、商業辦公、醫院、學校、菜市場和公園,我們對其周邊自行車停放點進行了分類,以此了解各停放點所服務的對象及運營時長。

第二部分為關于自行車停放點設施現況的實地調研。在參考《BYCYCLE PARKING MANAUL》中有關自行車停放點標準后,制定了一份雷達圖,以是否配有停車架、停車區域可識別性、停放點易達性,是否安全(防盜)、是否影響人行、有無防護、有無照明和與主要建筑出入口距離,這八種因素為標準,沿重點道路(注:重點道路依據之前的研究《騎行上海|Cycling@Shanghai》中,規劃的三層騎行網絡道路,包括:最后一公里居民會騎行的主要道路,中心城區各辦公通勤道路,以及沿著主要景觀帶的綠廊道路)對部分停車點進行調查,記錄自行車停放點設施情況,并根據標準繪制雷達圖。


自行車停放點的分布
根據繪制的自行車停放分布圖來看,上海中心城區的自行車停放點具有中心區域密集,向外逐漸稀疏的特點。其中停放點最密集的區域位于黃浦江南段,虹口港以西,以內環高架為界限。在這一邊界內,幾乎沿所有主要道路都有路側停車。
內環以外,路側停車分布則開始變得稀疏,不少區域呈現出組團式分布,主要集中在市光、彭浦、江灣、大寧、桃浦、曹楊、天山、漕河涇及梅隴這幾個片區。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圖中停車點過萬,且內環沿路停放密集,但沿蘇州河和黃浦江卻很少看見自行車停放點,形成了自行車停放的“真空帶”,這也意味著沿此區域少有騎行者駐留的活動。

從非規劃停車的分布圖來看,七個中心城區中,非規劃的自行車停放點較多出現在虹口區和靜安區的南部。相比而言,徐匯區和楊浦區的非規劃自行車停放點較少。

服務對象及運營時長
首先,研究團隊根據政府網站、百度、谷歌及大眾點評的數據,把人流密集的區域(如地鐵、商業辦公,醫院、學校、菜市場和綠地)按從紅到綠的不同顏色在地圖上進行標示。隨后又以100m為半徑,按不同功能給圈內的自行車停放點上色。

通過這個方法,得出一張63色的彩色自行車停放圖。其中,顏色越紅代表人流量越大,停放時間越長;顏色越綠代表人流量越小,停放時間越短;顏色越深則代表該停放點服務的不同功能越多。
根據最終圖紙可以發現,深色的停放點數量并不多,這說明絕大部分的自行車停放點都有較明確的服務對象。
此外,內環內的停放區域顏色比較深,偏紅色的區域較多,偏紅多為地鐵和商業辦公,也就意味著長時停車;但是在內環外的停放區域顏色較淺,綠色的區域偏多,偏綠多為菜場公園,也就意味著短時停車。

停放設施情況
在對中心城區主要自行車停放點進行實地調查及打分后,得出了一系列雷達圖數據庫。對這些雷達圖進行疊加,可以清晰地發現上海自行車停放設施的優勢和短板。
由于調查的停放點均沿主要道路,路側停放點較為密集,因而在停放點的可識別性、離主要建筑入口距離,以及停放點的易達性,這幾項的得分都較高。
然而,盡管布點密集,但路側停放點設施較簡陋。最普遍的問題是,各停放點缺乏停車架,在高容量區域(地鐵站、醫院、商場辦公),停車難取車難一直是大問題。此外,缺乏足夠的防護設施,大部分停車點既無監控也無管理人員。僅以上三項問題就足以讓對騎行設施要求較高的人群放棄騎行。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總體看來,停放點對人行道影響這一項打分較高,也就是說停放點與人行通行互不影響。但在一些人流密集的特殊區域,由于設計對人流預估不足,或停放點設置不合理,在高峰期依然會發生擁堵,這對騎行者或行人來說,體驗都相對較差。
典型的例子是福州路的上海文化商廈門口,經常會因為購買食物排起長隊。雖然,此地的自行車停車設施較好,不僅有停車架還輔以綠化裝飾,但由于該路段情況特殊,對人流量估計不足,仍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讓自行車停放少占用人行道。

另一個例子是長寧區悅達商業中心的前廣場。該廣場門口的人行道一側已有自行車停放規劃,但由于設計之初對停車數量的估計不足,另一側也不得不停放自行車,這樣的兩側停車就給行人造成了障礙。

長寧區百聯西郊購物中心門口的公交車站也有類似的情況。盡管該購物中心在仙霞西路上規劃了充足的停放點,但由于位置不合理,且離商場入口較遠,大量騎行者更偏向于在入口附近停車,然后進商場,從而引發非機動車停放混亂的局面。這就是騎行者的實際需求與規劃相悖所造成的問題。

此外,隨著共享單車的增加,很多人因為共享單車的出現而開始騎行出行,導致一些熱點區域(如商場、地鐵站)原有的人行道被大量共享單車占用,甚至大量的堆砌。這也是自行車停放面臨的新問題。

由于上海非機動車路側停放措施由各區政府制定,由專門的管理部門落實,為了了解各區差異,研究團隊又將雷達圖按區進行統計疊加。根據抽樣的停放點來看,各區停放設施的優勢和短板與全市整體情況基本一致。
在停放設施的整體評分上,靜安區得分最高,楊浦區和虹口區隨后,黃浦區、普陀區、徐匯區和長寧區得分較低。

以上為上海自行車停放現狀的研究,下篇文章中將介紹自行車友好城市的自行車停放規劃。
(研究負責人:王卓爾,研究團隊成員:艾木如拉,蔡健,陳家祺,官明正,宋君竹,宋子雨,研究支持:上海交通大學建筑系四年級“先鋒建筑師設計工作室”)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