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外公的房子:忠實地收集
無論是在我的城市,還是在上海,或是其他任何一個城市,甚至是任何一個具有城鎮化欲望的地方,常常會有成片的住宅樓拔地而起,無數個重復而空洞的窗口會給我一種過于急切的壓迫感。我驚訝于數目如此龐大的住房,并且感到高度的商業化使住房變成一個符號,然后無窮復制,沖淡了房子“住”的最終目標,同時也沖淡了房子與人的親密關系。對于我來說,購房、房價是我有所了解但非切身可感的,我的感受來源于日常所見,因此排開了商業因素,我希望只從情感上探究人與房子的聯系。
這時家里因為一些原因,姨媽們在商量將老房子賣掉,把患病且獨居的外公接到自己家里住。這件事情讓外公非常生氣。

我的外公是小時候隨父母逃荒來到南京的,童年很苦,父母雙亡,兄弟離散,他打小工,后來又進廠當了工人,受的教育也是后來才上的“掃盲班”。后來他與外婆結婚,有五個女兒,生活不易。這個老房子是我母親(外婆最小的女兒)三年級的時候全家搬進來住的,一住就住到了現在。
1983年,我母親上三年級的時候,外公一家搬到了十四化建二村小區。這里遠離城區,是十四化建的職工住房。家里一共七口人,夫妻二人與五個女兒,一廳兩室的房子有些逼仄。母親還記得,“里面房間要擺兩張床,小的時候我好像和兩個姐姐睡,后來大姐嫁人了,才兩個人睡?!?
日子不算好過,外公與外婆都是工人,但是一大家子熱熱鬧鬧,日子也在慢慢變好。隨著女兒們一個個都長大成家,空間慢慢變得寬松了不少。里面那間房變成夫妻兩人的臥室,另一間是客房,也用來放東西。有時照顧不來的孫輩會送來照看,女兒們也?;丶页燥?。
我母親結婚那年,外婆患病走了。我沒有見過外婆,只是每年都在老房子樓下燒紙或者聽外公和姨媽們聊舊事的時候聽過。我幾乎沒有在老房子里看到任何外婆的痕跡。她是個淡淡的輪廓。
后來,姨媽們擔心外公孤單,為他又找了一個老伴。后來的婆婆與外公生活在老屋里,生活了七年,她也是生病去世的。
后來外公就一個人住了。他身體很好,也樂觀,有老人那種豁達的智慧。他很愛生活,陽臺上和后山上都是他打理的植物,兒孫們不要的小玩意兒他盡數收下,把家里布置得叮叮當當。他很愛出去旅游,手上栓一個卡片機,家里掛了很多照片和紀念品。

我周末?;乩衔荩块g陳設從未大變,那個雙人床還在里屋,墻上多了電視。家里的花花草草和小玩意兒沒哪回是一樣的。
后來外公病了,住院了。開刀加上放療讓我曾認為最健康的老頭瘦成了一顆皺巴巴的核桃?,F在他又回家了,老屋與他病前別無二致。但是他精力變得很少,常常要睡覺。姨媽和我母親輪流每天去做飯,陪他。
姨媽們都商量將外公接到自己家住,小孩都長大了出去上學了,城區的大房子,新又敞亮,也方便照料。但是外公變得很犟,堅決不同意,還是在他的老房子里呆著。

現在只有我外公獨居于此,前前后后有三十多年了。這所房子見證了一個家庭的歷史——五個女兒上學、工作、戀愛、出嫁,新的小家庭的組建、孫輩的成長、外婆的離世、女兒們的陪伴,后來找的老伴與他的共同生活以及她的離世,外公自己患病……這些全部的變化與變故,連同所有瑣瑣碎碎的日夜,全都發生在這個房子里,這個房子為外公收集了他的相當長而且重要的人生。

外公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因為人生經驗,他有他自己樸實智慧的生活哲學和淳樸的生活情趣。外公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他喜歡在家里折騰,他喜歡擺弄花花草草,總是在平淡中給他的生活找點樂子。我從小對于外公的房子的印象就是一個“藏寶庫”,因為外公家里攢著很多小東西,他也很愛擺放他們。這些東西放到一個很長的時間線上,是房子可以見證和收集的——見證這些小東西的來路與去處,收藏我外公的生活狀態。

如今,外公放療結束,獨自住在家中。身體狀況不好的時候,需要姨媽們輪流去他家照料,甚至陪夜?,F在狀況趨于平穩,每天都有一個女兒去家里給他做一頓午飯,陪伴他一小會。因為某些事情,再加上外公的身體狀況,姨媽們商量賣掉老屋,接外公來自己的家里住,但是這個提議讓一向溫和的外公大發雷霆。他對他的房子非常堅持,誰都不許動。外公一直是一個很不愿意麻煩兒女也很隨和的老人,但是他堅持要獨居在老屋中。這當然也有老年人不喜變動的原因,但我真的覺得,這個房子跟了他太久了,對于他來說是難以割舍的。

拍攝的時候,我想采取一種平緩的記錄的視角,記錄他在房內的生活狀態,記錄房子的現狀,以此來探求他與房子的情感聯系。這個過程不困難,且饒有趣味,因為我可以從這個房子的許多小細節里發現一個老頭子的幽默感,同時我也會為這個房子所流露出的一個生命由年輕走向衰老的平和寂靜的氛圍而感動。蘇珊·桑塔格認為照片是“切下這一刻并把它凍結,見證時間的無情流逝” ,的確如此。但當我開始拍照時,我感到我是在對抗流逝,是在溯流而上,而這個過程是平靜而且熨帖的。因為它與外公的氣場相合。這是我可以清晰地感受人與房子聯系的一刻。
我們居住的房子是與我們最為貼近的東西,因為房子包裹著人最自我的狀態。房子忠實地為人們收集生活和成長,因而人與房子會產生情感聯系。有時候人們會覺得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但其實“此心安處是吾鄉”,產生了強烈情感聯系的住房,無疑就是一個人的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