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數讀|跑完八百雙腿打顫如踩縫紉機,體測真的有那么難嗎?
“我恨體測”
“一想到體測就好蕉綠”
“過不了體測怎么辦”
又是一年橙黃橘紅體測時。
相比有人在朋友圈輕松的一句“飄過”,更多同學表達出的,是對體測的“自暴自棄”和成績不達預期的無奈,甚至對體測開展的質疑。
體測,是學校根據教育部印發(fā)《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每學年定期開展,覆蓋各年級學生的《標準》測試工作。本意是反映大學生身體健康素質和運動素質狀況,督促大學生積極鍛煉。
可如今,體測卻被冠以“當代大學生十大酷刑”、大學生的“夢魘”。樓道里,昨天剛剛跑完800米的室友雙腿打顫如踩縫紉機,好似患有“帕金森綜合癥”。
體測真的有那么難嗎?
記者&圖表制作 | 鐘科苑 陳思逸
編輯丨YQ
2014年,教育部頒布了《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評價方法》等三個文件,要求“各地要將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評價納入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作為考試制度建設和改革的重要內容,逐漸形成科學規(guī)范、導向明確、誠信可靠、保障有力的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評價制度”。
體質測試以2014年新修訂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標準,從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辦法》要求學校制作《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登記卡》,規(guī)范記錄每一名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成績及其評定等級。根據學生學年總分評定等級:90.0分及以上為優(yōu)秀,80.0~89.9分為良好,60.0~79.9分為及格,59.9分及以下為不及格。
距離該通知頒布過去7年,但大學生的體測成績仍難說理想。今年9月,教育部發(fā)布第八屆全國學生體質和健康調查結果顯示,與2014年相比,2019年全國19至22歲大學生身體素質多項指標呈下滑趨勢,立定跳遠、50米跑、男生引體向上及坐位體前屈等項目的成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成績分別下降12.37秒、9.56秒。
我們在微博話題“#體測#”下爬取了一些高頻詞,發(fā)現“害怕”“緊張”“累”“太難”“救命”等帶有負面情緒色彩的內容占絕大多數,從中不難看出大學生對體測的恐懼心理和對體測成績的擔憂。
為了進一步了解該問題,我們收集了200份問卷。問卷覆蓋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少數已畢業(yè)的同學,其中大一至大三的本科生是填寫我們問卷的主力軍,男生占比28.5%,女生占比71.5%。
大家在體測前有多緊張?
在我們對各年級同學對體測的態(tài)度調查中可以看到,有半數以上的同學對體測的態(tài)度是“緊張”、“害怕”甚至“恐懼”,并且高年級同學對體測的緊張程度依然比較高,完全不受影響的同學僅占少數。多數同學的緊張除了來自于對成績的擔憂之外,還有體測之后給身體帶來的酸痛。

根據《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修訂)》的要求,大學生在體測中需要完成六個項目,而不同的學校選測的項目也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身高體重、肺活量、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男生引體向上(女生仰臥起坐)、50米跑和長跑這幾項。
調查得知,長跑是絕大多數大學生最擔心的項目,其次是引體向上(男)和立定跳遠(女)。這個數據在江西師范大學大體部也得到印證。王曉明老師說,“長跑基本上對所有學生都是一個大難關,其他的話,男生比較擔心引體向上,女生就是立定跳遠,反而仰臥起坐對大多數女生來說沒有像引體向上對男生來說那么困難。”也就是說,耐力、力量、爆發(fā)力,是當前大學生最需提高的素質。

體測的目的之一是激勵學生參加日常鍛煉。調查發(fā)現,大一和大四年級為體測提前準備的同學比例高于大二、大三的同學。有少部分同學雖然害怕甚至恐懼體測,但卻并不會為此提前作準備。當然,也有一些“口是心非”的同學,在之前表達過對體測無所謂態(tài)度,但也會為體測提前做準備。
200名同學中,雖然有62.5%的同學表示會為體測提前做相應的準備,但大部分同學都是臨陣磨槍,在體測前三天甚至不足三天才開始準備,長期有運動習慣的同學僅有11%。


大家覺得自己的身體素質怎么樣?
在丁香醫(yī)生與中國青年報聯合出品的《2020中國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中顯示,大部分當代大學生對健康抱有較高的期待,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但體測中大家的身體素質并未達到預期。
有105人認為自己的身體素質一般,占52.5%;有53人認為自己的身體素質較好甚至不錯,占26.5%;還有15.5%的同學對自己的身體素質表現出不自信。可見仍有較大部分同學的身體健康問題需要被重視。

即便有不少同學對自己的健康自評表示自信,但是因為作息的不規(guī)律,“在學業(yè)之外還有許多瑣碎事務需要處理”,不可避免地帶來許多健康困擾。
在問卷中所列的十項健康問題中,“睡眠不足”以兩票的微弱優(yōu)勢超過“皮膚問題”一躍成為當代大學生最為困擾的健康問題,而最常被同學們提于口的“脫發(fā)”屈居第三名。
《2021運動與睡眠白皮書》中顯示,我國有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而造成晚睡的最大原因便是手機。熬夜刷手機、追劇、聽音樂是當代年輕人睡前必備活動,第二天頂著黑眼圈打著哈欠匆匆前往教室上早八已是常態(tài)。
除此以外,“肩頸問題”的高票數也不得不讓我們擔憂長時間的屏幕使用給身體帶來的影響。

雖然許多同學都面臨著健康困擾,但真正采取行動選擇改善的同學卻未能超過半數。2007年第七屆全國學生運動會開幕式上,時任教育部長周濟代表向全國的廣大青年提出:“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比了解“運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踐行和堅持。
除了“堅持運動”之外,“早睡早起”、“多喝熱水”、“堅持鍛煉健身”、“注意調整飲食”等是同學們比較習慣的改善舉措。其中有不少同學提到自己會“喝中藥調理”,也提醒了健康問題較為嚴重的同學要及時就醫(yī),避免拖延。

每天鍛煉一小時,幸福生活一輩子
在本次問卷中,我們對同學們的運動頻率進行了調查。超過半數的人每周都會運動,保持每天運動習慣的人數占比9.5%,“幾乎從不運動”的人數占比22%。
國家體育總局于2018年發(fā)布的《全民健身指南》中提到,有體育健身運動習慣的人每周應運動3-7天,而保有體育健身運動習慣的人數在本次調查僅占1/3,可見體育健身運動的習慣并沒有貫徹到多數同學的生活之中。

在眾多的運動場所中,體育場無疑是同學們的首選,除此之外居家或在宿舍運動也成為了不少同學們的選擇。無論是體育場還是宿舍,對于同學們來說都是便捷且低成本的場所。相比之下,還有4%的同學選擇前往健身房,其往往具有長期的健身計劃或健身習慣。

因學校的專業(yè)場地建設完善,體育課程走向多元化,同學們的運動方式愈加豐富。除了常見的跑步與球類運動之外,也有女生會選擇跟隨線上教程來學習有氧操和瑜伽等運動,更有同學將興趣與運動相結合,通過練習舞蹈來達到有效的運動量。
雖然大家運動方式多樣,但在選擇上卻也出現了明顯的偏愛。“跑步”以其便捷有效的特點成為大多數同學運動的首選,第二、三名依次為羽毛球、籃球。而游泳、排球、足球、乒乓球等運動方式受場地以及門檻的限制,僅為少數同學的選擇。

有近半數的同學表示阻礙自己運動的最大原因是來自外部的因素,如天氣、場地等等,畢竟時值冬日,確實不宜出門。同時也有99名同學表示自己缺乏動力,難以開始,而在克服“動力”一關之后,“堅持”卻同樣是一座大山。

很多大學生將體測視為洪水猛獸,反映的是大學生體質在不斷下降,根本原因在于日常的運動不足以及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在中小學階段,課程繁重,學校家長對孩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健康意識培養(yǎng)不足,導致同學們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待到大學階段再給同學們施加壓力,對同學們來說有點“為時晚矣”。
王戶外運動,如開展校園陽光跑、舉辦春季運動會、校園長跑達人秀等一系列運動賽事。通過開展豐曉明老師接受采訪中提到,為了提高同學們的體測成績,大體部采取了許多措施來督促同學們進行富的體育活動來幫助大學生養(yǎng)成鍛煉習慣,這是許多高校正在進行的探索。
而身為每年都要面臨體測的大學生們,應該從消極看待體測轉為發(fā)掘自身體育鍛煉的興趣點,積極投身于體育運動,在運動中鍛煉身心、享受樂趣。
數據來源:問卷調查
制圖軟件:鏑數圖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