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宗盛:明天,會更好嗎?
原創 最人物出品 最人物

1985年,唱著羅大佑《明天會更好》的人們,如今一個個出現在面目虔誠的人流之中。
他們有的已為人父、有的仍孑然一身,有的沉寂許久…….似是故人來,但江湖中,已沒有故人的知音。
2019年,滾石唱片發布了《明天會更好》的高清版 MV,年輕人在看到他們青澀面孔的同時,也看到了那代人對社會的擔當。
這些人的歌或許在當下已經有些不合時宜,但那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也是幾代人的回憶,是少年懵懂的情愫,是中年疲憊,是一起走過的日子。
我們擁抱過它,它也帶給過我們感動。
上個世紀的這些歌者有多牛,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了。
不解風情的春風吹拂了“少年的心”37年,《明天會更好》成為懷舊的經典作品,也是80年代理想主義的代名詞。
在嘈雜熱鬧的新世界里,在文化嚴重缺失、追求感官刺激的時代,當年唱歌的人已經老了,那純真的年代也回不去了。
往事只能回味,生活只能珍惜,愛人只能陪伴。
沒有饑荒、動蕩的安寧生活,永遠可貴。

上世紀八十年代,非洲大饑荒爆發,被報道為“地球上最接近地獄的地方”。
著名音樂人邁克爾·杰克遜感到心痛,他與好友萊昂納爾·里奇受到英國歌手菲爾·柯林斯的影響,想要一起寫首歌給大家以安慰。
在洛杉磯的錄音室,一首感動整個世界的公益歌曲誕生了。邁克爾·杰克遜邀請了45位當紅歌手,那首歌的名字叫《We Are The World》。

之后在倫敦和費城,一場名為「拯救生命Live Aid」的演唱會,匯聚了各個搖滾巨星們:鮑勃·迪倫、麥當娜、皇后樂隊……
那場演唱會,為非洲災民籌集了數千萬美元,人們意識到原來音樂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善良與愛可以跨越種族與距離。
世界另一邊,有位穿黑衣的年輕人為此熱淚盈眶,黑色墨鏡下的眼睛里流出了幾行熱淚,他想要為此做點什么。
他的名字叫羅大佑。

年輕時的羅大佑
1985年,32歲的張艾嘉與31歲的羅大佑因一首公益歌曲,分手后再次聚到一起。
一個寫詞作曲,一個做總召集人。

羅大佑與張艾嘉
彼時的羅大佑在華語樂壇盡顯鋒芒,早已寫出《之乎者也》這樣振聾發聵的作品,它幾乎超越了流行音樂的藩籬,一句句拷問著現代人最為敏感的那根神經。
羅大佑創作了《明天會更好》,和他的許多作品一樣,這次的歌詞也沒能過審,歌曲監制李壽全認為有些詞匯過于灰色,不適合這樣溫暖的主題。

羅大佑《明天會更好》原來的手稿
后來,歌詞經由李壽全、張艾嘉、張大春等人的修改之后,才最終定稿。
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為提前一年慶賀這特殊的日子,人緣極好的張艾嘉,召集了各個地域的歌者來共同演唱這首歌。
1985年,滾石《明天會更好》視頻
《明天會更好》
作詞 : 羅大佑/張大春/許乃勝/李壽全/邱復生/張艾嘉/詹宏志
作曲 : 羅大佑
蔡 琴:
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
慢慢張開你的眼睛
余 天:
看看忙碌的世界
是否依然孤獨的轉個不停
蘇 芮:
春風不解風情 吹動少年的心
潘越云:
讓昨日臉上的淚痕 隨記憶風干了
甄 妮:
抬頭尋找天空的翅膀
候鳥出現它的影跡
李建復:
帶來遠處的饑荒
無情的戰火依然存在的消息
林慧萍:
玉山白雪飄零 燃燒少年的心
王芷蕾:
使真情溶化成音符
傾訴遙遠的祝福
黃鶯鶯:
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洪榮宏:
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為明天獻出虔誠的祈禱
陳淑樺:
誰能不顧自己的家園
拋開記憶中的童年
娃 娃:
誰能忍心看那昨日的憂愁
帶走我們的笑容
王夢麟:
青春不解紅塵 胭脂沾染了灰
李佩菁:
讓久違不見的淚水 滋潤了你的面容
費玉清:
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為明天獻出虔誠的祈禱
齊 豫:
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
慢慢張開你的眼睛
鄭 怡:
看那忙碌的世界
是否依然孤獨的轉個不停
江 蕙:
日出喚醒清晨 大地光彩重生
楊 林:
讓和風拂出的音響 譜成生命的樂章
合唱:
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
滑動查看歌曲《明天會更好》歌詞
這些歌手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唱片公司,打破了簽約限制,其中有蔡琴、齊秦、蘇芮、李宗盛、費玉清等一眾大腕。
時隔37年,《明天會更好》這首歌曲依舊在被人傳唱,當年那些唱歌的人早已散落在天涯,我們還在追憶。

1985年,31歲的羅大佑
在《明天會更好》錄音室
這首歌曲問世后,很快傳唱開來,不久之后,中國香港的歌手也齊聚一堂。
這段珍貴的影像,記錄了那個時代最美麗的聲音,也記下了他們年輕的時候。
80年代,梅艷芳、張國榮、張學友、蘇芮、許冠杰、鄺美云、林子祥、譚詠麟、陳慧嫻……共同演繹《明天會更好》粵語版
唱歌的那一天,每個人都很美、很陽光,笑容掛在臉上,眼中有光芒,每個人都相信,明天真的會更好。

“輕輕敲打沉睡的心靈,慢慢張開你的眼睛?!?/p>
唱第一句的,是當年28歲的蔡琴,并不是因為她最知名,而是她的聲音最低沉,堪稱人間低音炮,后面的聲音又一階比一階高。

她的母親曾一度很擔心:“我的女兒啊,20歲不到的年紀,聲音像個30歲的女人。”
多年以后,蔡琴感慨:“誰知道我可以唱這么久呢?”

唱這首歌的時候,她剛剛和導演楊德昌結婚不久,專輯《最后一夜》大火,成為該年度唱片銷售排行榜榜首,被列入長青級典藏版。
她的聲音是最完美的一件樂器,適合在深夜一個人靜靜地聽。
作為臺灣極具有影響力的歌后,蔡琴擁有令幾代人余音繞梁的記憶。1981年,她的專輯《你的眼神》賣了上百萬張。

年輕時的蔡琴
“是誰在敲打我窗
是誰在撩動琴弦
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
漸漸地回升出我心坎”
蔡琴的聲音,有著大河的深沉,黃昏的落寞,又有宿醉難醒的纏綿。
成就她的那個人,名叫梁弘志。

梁弘志
70年代末,他寫下了著名的《恰似你的溫柔》,那年這位青年只有17歲。
有很多人試唱了這首歌,到了蔡琴唱的時候,她將音調降低,速度放慢,唱出了自己的風格。
彼時的梁弘志恰好下樓梯走了一半,聽到蔡琴的聲音后立馬返回到錄音室,問:“這個人是誰,我要讓這個女孩唱我的這首歌,如果不是她唱,我就不讓你們用這個歌?!?/p>
早年蔡琴與梁弘志 珍貴影像視頻
《恰似你的溫柔》
因為這首歌,蔡琴紅得一塌糊涂,命運自此改變。
她曾說過:“沒有梁弘志就沒有蔡琴?!?/p>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張破碎的臉”,有人說這是“華語流行音樂中最令人動容的意象詩句之一”。
從校園民謠涉足歌壇到以《恰似你的溫柔》一夜成名,蔡琴被譽為世界華語樂壇的“常青樹”,她所演唱的三百多首歌曲,大都成為日后經久傳唱的經典之作。
1984年,蔡琴被導演楊德昌選中,讓她出演自己執導的電影《青梅竹馬》中的女主角阿貞。
而正是這個男人,日后成為她心中永遠的傷痛。

1984年,楊德昌導演電影《青梅竹馬》
海報上的人物:侯孝賢與蔡琴
兩人因戲結緣,擦出愛情的火花。
面對楊德昌的猛烈追求,蔡琴被對方的成熟深情所打動,第一次墜入情網。
那一年,蔡琴先后推出兩張唱片,《此情可待》和《癡癡地等》,單從專輯名字,也可以得知當時這位戀愛女人的心跡。
沒有安全感的她,源于童年原生家庭的不圓滿,面對大自己10歲的楊德昌,覺得自己找到了依靠,她迫切地想要和他組建一個家庭。
終于在1985年,兩人結婚了。

蔡琴與楊德昌
剛剛步入婚姻,正是感情最為濃密時,楊德昌卻對蔡琴提出“無性婚姻”的要求:
“我們應該保持柏拉圖式的交流,不讓這份感情摻入任何雜質,不能受到任何的褻瀆和束縛。因為我們的事業都有待發展,要共同把精力放到工作中去?!?/p>
或許是對愛情的過于癡迷和執著,蔡琴同意了新婚丈夫的想法。
他們同居一室,卻不同床而臥,回想起那漫長的十年,她說:“太認真了,自己所做出的承諾就會做到底?!?/p>
在那段婚姻里,蔡琴多數的日子是孤單的。
她傾盡自己的所有支持丈夫的事業,日子越久,她越意識到在這段關系中自己從未得到過照顧。
在外,她是歌后蔡琴,回到家她是賢妻良母,幫丈夫談電影項目。

可是人心難知,婚姻中的背叛來得猝不及防。
1995年,楊德昌認識了小自己18歲的鋼琴家彭鎧立,他向蔡琴提出離婚。
表面上的恩愛關系崩然倒塌,苦心經營的一場美夢最終卻是冰冷現實。
在一次發布會上,楊德昌對于自己長達十年的婚姻做出斷論:“10年感情,一片空白?!?/p>
蔡琴很委屈,她表示自己不是一片空白,有全部的付出。

此后的蔡琴一度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人,在外面頭也抬不起來,她在歌曲《把悲傷留給自己》里,苦楚地唱道:
“我的悲傷留給自己
你的美麗讓你帶走
我想我可以忍住悲傷
假裝生命中沒有你”
后來的她,從乳腺癌中重生,走過那段悲傷的婚姻,重重低谷后,卻始終沒有放棄過唱歌。
患病期間發生的事,讓蔡琴重新了解了人生。在病后,打算面對最差結局的蔡琴,將自己所擁有的物品一一送人,只留下幾件必要的用品,最后有了幡然的發現:原來人活著,只需要這么少的東西……
人生到了某個時候,總要開始做減法的。
2007年的初夏,蔡琴一襲青衣出現在劇場,多家媒體一下涌向舞臺,鎂光燈閃爍不停。
她淡淡地說:“媒體不是為了她的歌而來,而是因為另外一件事?!?/p>
她低吟地唱著《恰似你的溫柔》,歌聲低回流蕩,人們開始和聲隨唱。余音繚繞然后戛然而止時,人們報以狂熱的掌聲。

蔡琴說:“你們知道的是我的歌,你們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對你們不重要。”
她說的“另外一件事”,是他前夫楊德昌因癌癥去世;她說的“人生”,是自己的人生。
人生除了自己,誰可能知道,一個曾經愛得不能自拔的人死了,蔡琴說:“早知道他生命這么短暫,我愿意早點跟他離婚,放他好好享受他的生命?!?/p>
楊德昌與蔡琴
難以開口道再見,就讓一切走遠。
2016年,蔡琴在個人演唱會上,篤定宣布:
“我不會再嫁人了,我畢生嫁給舞臺。”

年輕的時候,她渴望像很多普通人一樣,組建一個溫暖的家庭,后來所經歷的一切讓她如夢初醒。
那年,蔡琴60歲。

十九年前,在一檔節目里,費玉清問蔡琴:“你會不會想要生一個小孩?”
蔡琴答:“這是我一生最遺憾的事情?!?/p>
費玉清繼續說道:“你還年輕,來得及啊?!?/p>
蔡琴與費玉清
那么這個問題放到費玉清身上,他覺得自己還來得及嗎?
費玉清,一個在1985年大腕云集的《明天會更好》里唱兩句半的男人。
那年,他剛到而立之年。

費玉清在當時,是炙手可熱的男歌手,憑借“被上天吻過的嗓子”紅遍各地。
在80年代的華語樂壇,他與鄧麗君、齊豫、蔡琴等人分庭抗禮,人們常說:“論華語樂壇情歌之最,女有鄧麗君,男有費玉清。”
一年之后,他演唱的《一剪梅》紅遍大江南北,彼時的費玉清,已是可以和劉文正齊名的歌手。
“真情像梅花開過,冷冷冰雪不能淹沒
就在最冷枝頭綻放,看見春天走向你我”

悠遠的古琴,蒼涼的木魚,與費玉清珠玉般的聲音融合在一起,使人無不感嘆,甚至有日本的迷妹慕名而來。
安井千惠說: “一聽到他的歌聲,我全身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p>
等演出結束,這個女孩大膽跑去了后臺,找費玉清合影。
老照片上的兩個年輕人,笑得很開心。

安井千惠與費玉清
彼時的他們,當然不會想到在嶄新的未來,會有柔軟的愛情與難熬的結局在等著自己。
費玉清和安井千惠不論走到哪兒,手總是緊緊地牽在一起。那四目相對的眼睛里,滿是愛意,只有彼此。
1981年,兩人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訂婚儀式,可就在費玉清拜見愛人家長時,意外發生了。

女方家長要求費玉清入贅,來日本生活,減少露面演出的次數,日后孩子要隨母姓“安井”。
如此無理的條件讓費玉清很苦惱,思考了一番后他對千惠說:“你要跟我就留下來,我不會去日本的,你要走我就送你離開?!?/p>
談及當年分手的情景,費玉清忘不了那年秋天的橘紅色柿子樹。
婚約解除,將要分別時,安井千惠將院子里的柿子全部摘了下來,讓他帶回家。
一段感情就這樣結束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安井千惠與費玉清
多年后,安井千惠嫁了人,成為了別人的妻子,時常帶著孩子遠赴臺北看費玉清的演唱會。
費玉清稱她為故人,他們以老朋友的身份彼此問候寒暄,卻再也找不到擁抱的理由。
似是故人來,但江湖中,已沒有故人的知音。
“我送你離開,千里之外,你無聲黑白;
沉默年代,或許不該,太遙遠的相愛。”
2006年,在《千里之外》里,旁觀者聽到費玉清無聲的告白。
他與周杰倫在錄音室錄制《千里之外》,方文山說:“小哥差點淚灑錄音棚?!?/p>
二十多年過去了,費玉清還是無法忘懷,往事并不如煙。
至今,他還是孑然一身。
在大家問及他的感情狀態時,費玉清笑著說:“不是隨便牽手就能點燃一場愛情,不是隨便一個女子便能將就半生,恩愛承歡。”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他將所有的愛都給了自己的演唱事業和父母,天不遂人愿,2010年,83歲的母親病逝,費玉清抱著母親的遺體不肯放手,嚎啕大哭。
送別母親后,他陷入了巨大的悲傷中,無法正常工作。
七年之后,費玉清的父親也離開了他。

費玉清與父母
因有工作在身,家人沒有在第一時間告知他這件事,費玉清這次格外安靜,沒有表現出悲痛欲絕,只說了一句話:“身為藝人沒有在人前悲傷的權利。”
可是他卻陷入了漫長的沉默。
再次發聲已是2018年9月27日 ,費玉清向外界發出自己親筆寫下的告別信。

在信中,他表達了雙親離世后的無限感傷,將在2019年巡回演唱會后,正式退出演藝工作:
“當父母親都去世后,我頓失了人生的歸屬,沒有了他們的關注與分享,絢麗的舞臺讓我感到更孤獨,掌聲也填補不了我的失落?!?/p>
不論是生命中的哪一場救贖,往往來自痛苦的淬煉。
2019年11月7日,費玉清在臺北完成最后一場告別演唱會,自此正式封麥,有心酸,也有釋然。
2019年11月7日,
費玉清在臺北告別演唱會
人生中的重大告別,都不是突然發生了,步子慢了、葉子黃了、往事模糊了、很多事情慢慢放下了,告別就發生了——發生在最細碎的點滴里,悄無聲息,不可逆轉。
這是一代老派人的漫長告別。
那年,他64歲。
最后一首歌,費玉清選擇了《南屏晚鐘》,舞臺下的觀眾與他集體合唱。
“南屏晚鐘,隨風飄送
相思有什么用,我走出了叢叢森林”
一曲終了,費玉清哽咽著放下麥克風,遠去的背影,成為一個時代的剪影。

如今他退出歌壇,孤身生活,偶爾坐坐火車,沒有目的,經過某個小鎮,在路邊的稻田走走停停,一個人的自處不算缺憾。
費玉清,就此別過。

費玉清人稱“小哥”,曾同臺演唱過的另一位歌者叫齊秦,也同為“小哥”。

齊秦與費玉清
1985年,齊秦在《明天會更好》里唱的是這句:“讓我擁抱著你的夢,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也在這年,他發行了退役后的首張創作專輯《狼的專輯》。
一頭長卷發,一副黑色墨鏡,一件亮皮衣,大家記住了這個看似不羈實則內心柔軟的少年。

漫步于紅塵之中,他就像一只獨自行走的狼。
那年,齊秦25歲。
他時而桀驁,時而孤獨,符合了當時年輕人的心理狀態,很快形成一股潮流,和當年的羅大佑一樣掀起了一場音樂風暴。
那些帶著期待和希望看向齊秦的年輕人,和幾十年前站在低處,抬起頭仰視著羅大佑的齊秦,某種意義上是一種重合。

1988年,齊秦與姐姐齊豫舉辦《天使與狼》演唱會,在齊豫的邀請下,羅大佑擔任演唱會特別嘉賓。

齊秦與姐姐齊豫
羅大佑說:“齊秦是一座精神城市?!?/p>
在樂壇有了一席之地的齊秦,也出演了電影,他不曾想到的是處女作《芳草碧連天》會讓自己與王祖賢結緣,兩人隨即墜入愛河。

王祖賢與齊秦
王祖賢三個字是“美貌”的代名詞,對女明星極其挑剔的亦舒,有一次在機場偶然見到王祖賢,不禁寫道:
“僅僅只有幾秒鐘,便驚艷所有行人,只要看到的無不側目,追隨其身影”。
當年的齊秦,也為這驚天美貌所駐足。
那年,齊秦26歲,王祖賢19歲。

王祖賢與齊秦
然而他們為了各自的事業不得不身處兩地,見面的機會甚少,每次相逢變得更為珍貴。
日夜的思念帶給齊秦大量的靈感來源,他說自己不是個浪漫的人,卻給女友寫了很多歌,最著名的便是那首《大約在冬季》。
當時,王祖賢在男友身邊安然入睡,齊秦望著清新脫俗的女友,15分鐘便創作出這首作品,成為了一代佳話。
“輕輕的我將離開你,請將眼角的淚拭去
漫漫長夜里,未來日子里
親愛的你別為我哭泣”
這首歌仿佛在冥冥中已注定了某種結局。
齊秦與王祖賢分分合合十七年,最終還是無疾而終,他們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王祖賢與齊秦
2002年,王祖賢心力交瘁,她退出娛樂圈,獨自去往異國,再也沒有回來。
多年之后,再次提起王祖賢,齊秦已經十分坦然。他說:“她是親人,請你一定要幸福?!?/p>
如今的齊秦與妻子過著平靜的生活,已為人父的他變得柔軟起來。
往昔身上的不羈早已消失不見,六年前,他以導師的身份出現在那檔著名的選秀節目里。
年過半百的齊秦總是第一個按下按鈕,笑著轉身,可臺上的年輕人,卻沒幾個人選他做導師。他為選手轉身22次,被選手拒絕了17次。

當下的年輕人,不熟悉面前這個面帶笑意的中年男人,更不知道他曾是神一般的存在。
坐在那把紅色椅子上的齊秦,總是沉默,顯得有些局促。
那檔節目帶給他的尷尬持續了很久,有人痛惜他廉頗老矣,有人嘲諷他不愛惜羽毛。
齊秦當然明白后果:“我也就從善如流,反正它是個電視節目,就是希望觀眾的收視率高。我既然答應去做這個節目,當然是希望你的收視率我有幫助?!?/p>
其實在二十幾年前,他就曾對世界獨白:“我不想當‘狼’很久了?!?/p>
很多人對齊秦說,我是從小聽你的歌長大的,他們親切地喊他“小哥”。
可是歲月真的很殘酷,他已經到了耳順之年,聲音不再透亮,氣息也變得短促。
當那頭濃密的黑色長發被剪掉的一刻,齊秦就已經老去了。他說了句“要明白,其實這是常態,人總有一天要凋零。”


年輕時的齊秦曾被李宗盛稱為“鑲著金邊的嗓子”,而當年只在合唱里露了露臉的小李,如今已是華語樂壇大哥李宗盛。

右上角為27歲的李宗盛
唱《明天會更好》那年,李宗盛才27歲,彼時的他還籍籍無名,是個白天送瓦斯的無名小卒。
張艾嘉欣賞李宗盛的才華,便把他介紹給了熟悉的音樂人。加入滾石不久,1986年,小李發行了專輯《生命中的精靈》。

這是他第一張專輯,或許也是他最好的作品,它灌注了李宗盛28年的人生閱歷與內心獨白。
每一首歌都是一個故事,情緒看似淺白,實則暗流涌動,不忍卒聽。
其中的歌曲大多數是他還沒混出頭時在家里的閣樓上寫的,偶有朋友來做客,他就彈唱給別人聽,有時還沒唱完,他自己已經淚流滿面。
正是從這張唱片開始,他奠定了一生的創作基調,“最懂女人心”成為了李宗盛獨特的標簽。

在那之后,他為諸多女歌手量身定制了許多情歌作品,也治愈了很多為愛所困的靈魂。
聞香識女人的是浪子,聽音識女人的是李宗盛。
后來的種種作品,不難看出李宗盛對女性內心情感糾結的精確捕捉。
從《領悟》到《愛的代價》,每一首都擲地有聲,張艾嘉、辛曉琪、林憶蓮、陳淑樺……在她們的歌聲中,人們感受著李宗盛的種種情感。

張艾嘉與李宗盛
他的歌詞里,唱的是你的故事。張艾嘉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p>
李宗盛被稱為華語樂壇最大的一口井,當這口井滋潤到那么多當年的歌手的時候,他周圍其實形成了一片森林,枝繁葉茂。
李宗盛演唱會《山丘》,令人動容
那些年,他的確改變了很多歌手的命運。
李宗盛認為自己作為制作人,與歌手是同在一條船上的,他必須愛她們。
曾經為了集資給娃娃制作唱片,他果斷賣掉了自己的奔馳車。
當年,在很多人都不看好梁靜茹的困境下,李宗盛聽到她的錄音后,就認定了這個其貌不揚的女歌手,是有天分的,不該被埋沒。
他把18歲的梁靜茹帶到了臺北,像嚴父一樣,為她寫歌,幫她爭取各種機會,這才有了之后的“情歌天后”。
梁靜茹說:“李宗盛是我的音樂教父,更是生活中最好的朋友?!?/p>
梁靜茹與李宗盛
但這個姑娘曾在師父的理性與感性作品音樂會上,抱怨李宗盛沒有為她寫過歌,老李感嘆:“有些歌不能隨便唱,兆頭不好,這些情歌太苦了……”
對于一生為情所困的李宗盛而言,多少年來,林憶蓮一直是他創作的源泉,也承載著這個男人心底最隱秘的悲與喜。
這個女人在他心里駐扎的時間最久。

李宗盛與林憶蓮
1992年,電影《霸王別姬》拍攝,李宗盛為其創作了主題曲《當愛已成往事》。
這年,林憶蓮簽約滾石唱片,兩人相識相愛,眼波流轉間盡是欣賞與愛慕。一個是音樂教父,一個是情歌天后,才女與才子的結合,當年堪稱天作之合。
他為她量身打造了數不清的金曲,字字句句里全是深情。
婚后的生活,大抵不過如此,瑣碎與沉默換來的卻是齟齬和消磨。原來分分鐘妙不可言,誰都以為熱情不會消減。
慢慢的,兩人相對無言。
后來故事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
1994年,李宗盛與林憶蓮合唱《當愛已成往事》
那是2004年,他們以愛情主導的婚姻以“我們的愛若是錯誤,愿你我沒有白白受苦。Sandy,祝你幸福,找到你想要的、你認為值得的”殘酷靠岸。
那個給自己帶來無限靈感的女人,后來就變成了遠方的風景,無聲無息,但卻無處不在。
多年前的《當愛已成往事》,一語戳中了兩人的結局。
“總是容易被往事打動,總是為了你心痛
別留戀歲月中,我無意的柔情萬種
不要問我是否再相逢,不要管我是否言不由衷”
十年之后,李宗盛在臺北演唱會再次唱起了這首歌,他利用投影技術與林憶蓮合唱。
當他抬起頭望著大屏幕上身穿紅衣的女人時,眼神里是說不清的情緒。

一開口便哽咽了,當鏡頭掃過老李的臉時,他已轉過身去。
“愛戀不過是一場高燒,思念是緊跟著的,好不了的咳?!?/p>
那段愛情早已走到終點,可他的念想還未結束。
有千萬才情在手,說到底也不過是凡人,那些情歌隱隱約約都貫穿著李宗盛無法完成的愛情。
在人群中獨自美麗的女人已經走遠,往事也如煙,他揮了揮衣袖,沒有做任何辯解。

李宗盛63歲了,人人都叫他大哥,他還是喜歡叫自己小李,他說:“屬于我的時代終究會過去?!?/p>
從小李到老李,他翻越了座座山丘,人生已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看客。
“想得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我問你見過思念放過誰呢
歲月你別催,該來的我不推”
給別人寫了一輩子歌的李宗盛,終于在53歲那年寫了一首歌給自己。
白了頭的李宗盛,在回想過往的種種時,想必心里定是五味雜陳。
但一切都過去了,山丘已在身后。
走遠的他不追,故事都藏在心底,不必訴說。


“你說你愛了不該愛的人,你的心中滿是傷痕
你說你犯了不該犯的錯,心中滿是悔恨?!?/p>
1989年,李宗盛為陳淑樺打造的專輯《夢醒時分》成為臺灣流行音樂史上,第一張銷售超過百萬的專輯。

陳淑樺《夢醒時分》專輯封面
當許多女人還為情所困,沉浸在情傷里無法自拔時,留著一頭利落短發、優雅干練的陳淑樺,卻用堅定的歌聲告訴你:“有些事不必問,有些人不必等”。
1991年十大金曲頒獎典禮現場
陳淑樺演唱《夢醒時分》
眼波流轉,幽思難忘,卻唯有陳淑樺溫柔的歌聲才能唱出這般魂牽夢縈的情思。
李宗盛為多個女歌手寫過歌,唯獨稱陳淑樺為“最會唱歌的女歌手”。

李宗盛與陳淑樺
當年她在《明天會更好》中,唱出“誰能不顧自己的家園,拋開記憶中的童年”時,也以華語歌手的身份獲得年度最佳女歌星演員。

滾石時期的陳淑樺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不僅有李宗盛和羅大佑等人做幕后,還有成龍這樣的巨星搭檔對唱,留下了諸多百聽不厭的金曲。
陳淑樺憑借會唱歌的天賦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時代,成龍總是欽點與她對唱《明明白白我的心》。
1993年,十大中文金曲現場
39歲的成龍與35歲的陳淑樺
合唱《明明白白我的心》
羅大佑也找到陳淑樺,讓她為林青霞、張曼玉主演的電影《滾滾紅塵》演唱同名主題曲《滾滾紅塵》。
那是一部改編自三毛的經典之作,陳淑樺在同名曲中表達出的哀怨,讓人不免惻隱,那獨具風格的歌聲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紅透半邊天的陳淑樺有次在香港領獎,在后臺化妝時遇到主動前來問好的王菲,彼時的王菲剛剛出道,她的名字還叫王靖雯。

年輕時的王菲
那是兩個時代的天后第一次見面,沒人想過同為天后的兩人,日后為自己人生選擇的路會截然不同。
被稱為“天后中的天后”的陳淑樺,在舞臺上很自如,可是舞臺之下卻還是一個“從未長大”的孩子。
進入滾石唱片的那年,她30歲,被李宗盛塑造成另外一個自己。
在這之前,她也一直在被塑造,那個人是她的母親。

陳淑樺與母親
陳淑樺從小被母親保護得特別好,即便女兒長大成名后,陳媽媽仍然掌控著女兒的一切,甚至連約會也要跟隨其后。
追求者們無法忍受這樣的母女關系,只能望而卻步。
有次一檔采訪節目邀請陳淑樺,陳媽媽也上了臺,主持人說:“女兒都這么大了,不必跟著了?!?/p>
陳媽媽瞬間反駁:“外面壞人那么多,萬一碰上怎么辦?”

母女二人幾乎形影不離,陳淑樺總是安靜地站在母親身邊,默不作聲。
她像是一朵溫室里的嬌弱花朵,盡管出道多年,每次上臺仍會不安:
“每一回站在舞臺上演出,或者站在熒光幕前表演的時候,我的心里總是有一點緊張。因為我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
陳淑樺與外界總是保持著距離,以至于很多與她交好的朋友,都無法走進她的內心世界。
李宗盛曾說:“她其實不是故作神秘,她很怕麻煩別人,最后就縮在自己的小世界里?!?/p>
李宗盛
1999年的一個清晨,陳淑樺的天,轟然崩塌。
陳媽媽不小心在樓道里摔倒,這一倒就再也沒有醒來。
給母親辦完葬禮后,李宗盛清晰地記得當天陳淑樺的眼神,迷茫中隱藏著無法開口的心事。

李宗盛
陳淑樺早已習慣母親在身邊的日子,失去了主心骨,她在外面的世界,已經找不到平衡點。
她每天沉浸在悲傷中以淚洗面,沮喪、困惑、無助、絕望……“我該怎么辦啊!母親……”
陳淑樺無法面對外面復雜的世界,她心如死灰,患上了抑郁癥,也退出了歌壇,遠離人群后躲在角落里。
沉寂的那些年,無數歌迷與朋友盼望著這位昔日天后能夠復出,可是面對種種呼喚,陳淑樺都選擇避而不見。
2003年底,滾石唱片特別籌劃了《給淑樺的一封信》,里面有陳淑樺當年最為經典的32首歌,他們想要用這種方式,讓曾經的歌后回到歌壇。

很多事情都會改變??墒撬母韬孟裨谌魏螘r代都能那樣不疾不徐、溫柔婉約地唱進心里。
很多事情都會被模仿。但是至今卻從未有誰能模仿得了陳淑樺。她自成一格的氣質與聲線,無人能及。
很多事情都會被遺忘,唯獨陳淑樺沒有。

1979年,21歲的陳淑樺
后來在李宗盛的巡演上,嘉賓梁靜茹唱完《夢醒時分》后,大屏幕上出現了李宗盛寫給陳淑樺的一封信。
“TO淑樺:
淑樺,一切還好嗎?但愿你已從失去母親的深切哀傷里平復過來,不管我們樂不樂意,隨著歲月增長,我們都得漸漸的去看見人生更完整的面貌。我們所有的獲得或失去,恐怕都不是生命的本意,反而是經歷一切之后,從而發現自己……你還記得不厭其煩一再要你重來的小李嗎?”

李宗盛情真意切,陳淑樺仍沒有回應。
有人在尋找陳淑樺,有人在懷念有陳淑樺唱歌的年代,起初不經意的她,在太多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無人可取代。
如今,陳淑樺已經64歲,仍孑然一身,或許平靜的生活才是她最好的選擇。
滾滾紅塵,愿她的明天,一切都好。


2019年,滾石唱片發布了《明天會更好》的高清版 MV,更是將我們的思緒拉回到了三十年前,回憶殺滿地。
在看到他們青澀面孔的同時,也看到了那代人對社會的擔當。
再來看一遍,那些經典的歌聲,那時年輕的面容:
1985年,滾石《明天會更好》視頻
當年寫下這首歌的羅大佑今年已經67歲,他曾很長一段時間,準確無誤地成為我們內心深處最熱血沸騰的記憶。
在集體情緒遠去的當下,他回歸個體,往日的種種憤怒,漸漸平息為愛與責任。
他不再有諷刺與批判,甚至很少皺眉。

在一檔采訪節目里,有人為羅大佑的平和感到遺憾,他反問道:“這個世界已經那么多憤怒,現在的年輕人有那么多的憤怒,難道還需要我一個老人家來憤怒嗎?”
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如今真的回家了,羅大佑感受著塵埃落定后親情所帶來的溫暖。

1984年羅大佑專輯《家》封面

2020年,羅大佑新專輯《伴侶 2020》封面
66歲的羅大佑與女兒過馬路
37年前,唱著羅大佑《明天會更好》的人們,一個個出現在面目虔誠的人流之中。
他們有的已為人父、有的仍孑然一身,有的沉寂許久…….

這些人的歌或許在當下已經有些不合時宜,但那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也是幾代人的回憶。
不解風情的春風吹拂了“少年的心”37年,《明天會更好》成為懷舊的經典作品,也是80年代理想主義的代名詞。
在嘈雜熱鬧的新世界里,在文化嚴重缺失、追求感官刺激的時代,當年唱歌的人已經老了,那純真的年代也回不去了。
往事只能回味。
今日已是2022年,跟37年前一樣,這個孤獨的世界,依然在忙碌地轉個不停。又或許,比以前更加忙碌了。
一曲終了,明天,會更好嗎?

部分參考資料來源:
1、《臺灣流行音樂200佳專輯》,陶曉清馬世芳編
2、2004年《魯豫有約》專訪蔡琴
3、《天后的天后,給淑樺的一封信》
4、《曾經有一個很夯的唱片公司》,李皖
5、《魯豫有約》 專訪齊秦回憶與王祖賢的曠世奇戀
6、《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張釗維著
7、《可凡傾聽》專訪費玉清
8、東南衛視《臺灣故事會》
9、《魯豫有約》 專訪李宗盛
10、陳淑樺 早年電臺采訪合集
11、《臺灣民謠30年重要人物盤點》,南都周刊
12、蔡琴與梁弘志 珍貴影像資料
13、《時間蕩滌,留下一塊滾石》,許平柯
14、《曾經有一個很夯的唱片公司》,李皖
圖片來源:網絡、老視頻截圖

原標題:《李宗盛:明天,會更好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