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刊文評鳳凰與共享單車合作:淪為代工廠,說明創新乏力
5月6日,ofo共享單車運營方在第27屆中國國際自行車展覽會上宣布,與知名自行車品牌上海鳳凰自行車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
表面上看,這是一筆雙贏的交易。根據協議,鳳凰將成為ofo在華東地區的研發和制造基地,為其提供500萬輛符合國際質量標準的共享單車。目前ofo投向市場的單車數量約為400萬輛,這就意味著,若協議順利實施,ofo市場占有量將至少翻上一番。同時,協議明確規定在生產的小黃車上添加鳳凰標志。作為傳統名牌,鳳凰和ofo捆綁在一起,有利于將自身打造成為新的概念產品,煥發新顏,這已相當難能可貴,更別提500萬輛單車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了。
但從整個傳統自行車行業角度看,合作協議非但不是勝利的象征,反而近似一則敗北宣言:它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傳統自行車企業已淪為ofo等的代工廠。鳳凰自行車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我國輕工產品的代表。在自行車純為代步工具的年代,擁有一輛鳳凰牌自行車不知為多少人所夢寐以求。只是當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國內交通環境大大改善之后,包括鳳凰牌自行車在內的一些知名品牌,才逐步淡出公眾的視野。自行車不再成為主流交通工具,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不少媒體刻意渲染與ofo合作將給鳳凰帶來多少益處,反而凸顯出鳳凰當下的尷尬處境。
在宣布與ofo合作后,鳳凰當日股價便大幅上漲。另據其2016年公司財報顯示,2016年其凈利潤為5288.61億元。盡管每造出一輛共享單車僅能賺取8元錢利潤,但仗著訂單量大,500萬輛單車已能實現4000萬元總利潤。雖然每一輛單車利潤微不足道,卻已讓其他代工廠分外眼紅。傳統自行車企業陷入薄利多銷的營利模式,這顯然談不上什么雙贏,因為它意味著,傳統自行車企業已不知不覺跌入產業結構底層。無論是ofo還是時下火爆的其他共享單車,本身都不具備生產自行車的能力,它們在最初僅僅是提出利用共享經濟思路解決人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理念,這一連串理念加上背后“金主”的投資和賞識,才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而改變了交通行業版圖。鳳凰與ofo的合作根本算不上合作,鳳凰并未從中學到改變、引領行業的能力和智慧,原本占有開發、創造共享單車天時地利諸般優勢的傳統自行車企業,為何不是最早提出、開發共享單車的第一人呢?沒有比這問題更扎心的了。
在傳統自行車企業中,鳳凰算是最具時代的眼光,從2010年開始,他們便斥資億元建造兩大自主生產制造基地,并不斷開發新產品,將年輕人定位為主流消費群體。相較其他自行車企業,這些舉措相當富有膽識。不過與ofo的一紙協議表明,這些舉措的創新力度還遠遠不夠,本質上仍不過是擴大生產線、增加產品種類的老一套。一度銳意創新的鳳凰并未成功轉型,若淪為代工廠仍沾沾自喜,也表明了創新的不徹底性。
與ofo的合作,對目前的鳳凰而言無疑相當重要,但作為傳統知名品牌,鳳凰理應從合作中學到更多,理應在今后更自覺地在觀念上嘗試突圍,而不滿足于進入代工廠第一梯隊。畢竟,只有真正引領、改造人們的出行模式和生活習慣,老企業才能涅槃重生。
(原標題:鳳凰淪為代工廠并非雙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