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定調2022,穩字當頭,20頁PPT看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作者:中大咨詢研究院宏觀經濟政策研究組
來源:中大商業評論(zhongdareview)
引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12月8日至10日召開,作為判斷當前經濟形勢,部署明年經濟工作的重要會議,是明年宏觀經濟政策的風向標。中大咨詢就會議中重要內容和新提法為您帶來新鮮且深度的解讀,本篇為宏觀篇,主要分析當前經濟形勢與明年宏觀政策走向,明晚將重點分析明年重點經濟工作趨勢,敬請關注。

一、今年會議重要看點

表1 2020年和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內容對比。數據來源:新華社
會議公告分為經濟形勢判斷、經濟發展定位、總要求、宏觀政策基調、明年主要任務以及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的五大問題。
經濟形勢判斷:充分體現了中央對經濟形勢的清晰認識和務實精神,其中對內部環境判斷由去年的“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調整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對外部環境判斷增加了“更趨復雜嚴峻”的表述,體現中央正視壓力且不懼壓力。
經濟發展定位:明年恰遇黨的二十大,需要穩定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環境,所以在發展定位中特別強調明年這件“大事”,確定了明年穩的發展基調。
總要求:在穩定的發展定位下,總要求中較去年增加了“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體現穩最重要的是穩定經濟。
宏觀政策基調:針對這些壓力中央精準施策,鮮明地提出“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其中財政政策保證支出強度,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充裕。并強調“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延續之前的“跨周期”提法,重提“逆周期”,再次體現維穩的重要性。
明年主要任務:在穩字當頭的基調下,明年主要任務位列第一的就是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緊接著的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而且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重在暢通國內大循環,增強供應鏈產業鏈韌性,暢通生產到消費各環節,以解決三重壓力中的需求收縮和供給沖擊。由于擴大內需篇幅較去年明顯減少,預計明年側重以投資帶動供給沖擊緩解??萍颊邚娜ツ甑牡谝晃槐环诺搅说谒奈?,可能受貿易摩擦有所緩解影響。而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區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重要性增加,分列六七位。
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的五大問題:不同以往的公告結構,今年增加了對共同富裕、資本、初級產品供給、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和碳達峰碳中和等5個問題的解釋:
1.共同富裕:明確這是一個長期且需穩步推進的事情,要充分發揮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分配作用;
2.資本監管,對資本設置“紅綠燈”監管;
3.初級產品供給,一方面要堅持節約,另一方面要增強保障能力;
4.化解風險,強調“壓實企業自救主體責任”,明確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擴大規模時應控制好自身的風險,化解風險時需考慮社會影響,避免企業自身風險對社會造成重大影響;
5.“雙碳”目標,既要抓好煤炭清潔,又要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
新增的這五大問題不僅是我國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我國未來長期需解決的棘手問題,體現中央既關注明年的任務,又對實踐問題的認識和部署更加長遠和深刻,這就要求執政黨對形勢變化有更敏銳的洞察,同時對執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經濟工作回顧:經濟持續復蘇,但面臨三重壓力
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從疫情陰霾中快速復蘇,第一、第二季度GDP增速高達18.3%、7.9%。在出口的帶動下,第二產業增長較快,隨后第三產業迎頭趕上,工業和服務業表現出較強韌性,兩年平均增速基本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尤其是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表現亮眼,前三季度增速達16%和20%(制造業增速13%)。
但是下半年,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對此,黨中央實施有效的宏觀政策,進行跨周期調節,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合理區間,宏觀經濟大盤總體穩定。

圖1 經濟運行韌性顯現,生產形勢總體良好。數據來源:Wind
從經濟增長動能看也反映了我國面臨的壓力。去年投資和出口恢復較快,為經濟恢復提供支撐。今年消費“壓艙石”作用發揮,貢獻了60%左右的GDP的增長,是拉動經濟的基石,但是下半年消費增長動能有所減弱,10月社零增速僅為4.9%(2019年同期為7.2%);出口繼續表現亮眼,國外疫情反復和持續的寬松政策增加了對我國產品需求,我國以完備的供應鏈滿足全球供需缺口,出口從去年至今猛增,尤其是中美關系緩和,前三季度我國對美出口增速拉升至25.5%,量價齊升使出口保持韌性;投資有所回落,隨著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政策落地,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基建投資低迷,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從35%下滑至7%。

圖2 三大需求對GDP增長的拉動效果。數據來源:Wind
三、經濟環境判斷:內有壓力、外臨不確定性,需堅持穩中求進
國內經濟面臨壓力,世界經濟復蘇不均衡、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形勢日趨復雜,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明年將迎來黨的二十大,需要一個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政治環境,所以我國明年經濟工作將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
隨著疫苗接種率提高和各國的不懈努力,世界經濟加快回暖,但各國經濟復蘇分化,美國、法國和韓國等完全接種率超60%的國家,經濟已恢復至疫情前,南非等完全接種率不足30%的國家,經濟比疫情前更糟。而且病毒不斷變異,今年3月、7月和11月出現的病毒變異,導致疫情反復,增加了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全球進口額占全球GDP比重由26%的峰值降至21.4%,逆全球化抬頭,疊加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不穩定、經濟政治不確定性,明年國際形勢更趨復雜。

圖3 疫苗鴻溝加劇經濟復蘇不平衡。數據來源:Wind
堅持以我為主的政策基調,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因疫情控制不利,持續采取寬松政策,利率已經降至0,政府杠桿率大幅上漲20%。而我國堅持政策獨立性,正如會議所說“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精準施策,率先控制疫情,政策回歸常態化,所以我國宏觀政策仍然有空間為穩定經濟大盤發力,起到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

圖4 以我為主的政策實施情況。數據來源:Wind、世界經濟展望報告
但還需防范流動性外溢風險。隨著各國制造業恢復,11月全球制造業PMI漲至56.1%,CPI也開始上漲,通脹升溫,政策開始轉向,尤其是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退出,我國面臨流動性外溢風險。不過,此次加息不同上次金融危機之后的情況,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資本溢出動力不足,近期人民幣持續升值至6.37附近,央行上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2個百分點,有利于控制流動性外溢風險。
四、宏觀政策導向: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今年,我國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保證了財政支出強度,并通過減稅降費緩解市場主體的困難;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并引導金融機構優化貸款結構。

圖5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施情況。數據來源:中國政府網
積極的財政政策精準有效
財政支出方面,今年財政支出惠企利民,重點支持“三?!鳖I域,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以及衛生健康支出分別增長5.2%、2.4%、2.3%。同時,利用直達機制精準高效將資金直達基層,其中,市縣支出1.35萬億元,占全部直達資金的63.3%。財政收入方面,今年財政收入增加較快,前8月一般預算收入增速達18.4%,支出增速僅3.6%,赤字控制好,前三季度實際赤字率僅2%(今年目標赤字率3.2%),明年財政政策彈藥充足。

圖6 財政支出保持強度。數據來源:Wind
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應對經濟壓力的有力抓手,從會議內容看,明年財政政策開流和節源兩手都抓。一方面開流,明年不僅繼續保證財政支出強度,還將加快支出進度,可能會提前下達專項債額度,以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基建投資有望提速,預計財政政策將重點發揮在“六?!焙蛯嵤┲卮髴鹇缘年P鍵作用,尤其是“六?!敝械谋J袌鲋黧w和保就業方面,將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重點解決高校畢業生和靈活就業人員就業問題;另一方面節源,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減輕實體經濟負擔。
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
10月,貨幣需求端社會融資存量10%的增速和廣義貨幣供給M2的8.7%增速與9.8%的GDP名義增速基本匹配,流動性保持了合理充裕。同時貸款結構優化,在表外監管趨嚴,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增速分別下滑1.8%、27.6%和15.7%,人民幣貸款增速則達12%,而且央行不斷引導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所以上半年人民幣貸款中的制造業貸款增速高達42%。央行還運用直達工具定向寬信用,精準支持小微企業,通過LPR引導貸款利率降低,減輕實體經濟負擔。此外,今年央行還發布了碳減排工具以支持綠色發展的需求,服務于“雙碳”戰略。

圖7 流動性合理充裕。數據來源:Wind
明年仍將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繼續通過LPR機制降低利率,持續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做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工作。而且為了應對內外不確定的環境因素,會議還提到要更注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聯動,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有機結合,體現了中央對經濟形勢認識清醒,積極發揮有為政府作用,制定了穩健有效的宏觀政策。
五、結語
2022年是二十大召開的重要時間點,需要穩的環境,明年的工作將緊扣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政策基調,精準施策,明年經濟發展仍然可期,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
明晚,中大商業評論將推出重點經濟工作篇,就強大國內市場、完善市場環境、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推進科技創新、擴大高水平開放、落實社會政策、防范化解風險和“雙碳”工作等八個明年重點經濟工作進行深度解讀,詳解明年的重點經濟工作如何圍繞維護經濟社會的平穩運行開展。
- - END - -
版權聲明:本文為中大咨詢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給小編(mpeditor)留言,否則作侵權處理,謝謝合作!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