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安徽太和馬集鄉:“黑金”致富,靠賣頭發年出口創匯一億美元
【編者按】
據商務部輕工商會發布的資料,中國是全球發制品原料集散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發制品生產基地及出口大國。該行業現有從業人數約400萬人,目前在河南許昌、安徽太和等地,發制品產業已成為地方的支柱產業之一。然而,隨著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喪失,以農民為主體、以企業為龍頭的發展方式,或面臨產業轉移帶來的風險。自稱“人發之鄉”的安徽太和馬集鄉港集村,也處在產業結構變革的十字路口。
“黑色的黃金”:或已有百年歷史的毛發制品產業
從安徽省阜陽市出發,沿著105國道往西北方向行駛一個半小時,能在路邊看到一塊新立的石碑,石碑上寫著“人發之鄉港集歡迎您”。

“別小看了剪掉的頭發,在我們眼里那可是‘黑金’”,在港集運營一家發制品作坊的楊州說道,“一段超過一米的原生辮子,那可是按克來計算價錢,和黃金一樣。”楊州認為加入毛發制品行業并不難,只要有原料和資金,就能做起生意。港集村的毛發產業發展較為成熟,幾乎家家戶戶從事人發加工。走在港集街頭,隨便走進一戶人家,屋內就可能是毛發制品的加工作坊。

據新華網報道,上世紀60年代起,世界發制品行業生產中心從日本轉移到韓國,80年代又遷至我國山東,之后是河南、安徽等地。但在當地的村民口中,港集毛發產業發端于清朝,民國時開始興盛。上世紀60年代,很多港集人到了十五六歲時,就開始跟著父輩走南闖北收購毛發。當時,收購毛發時帶的主要“裝備”是一副扁擔和兩個貨箱,貨箱里面裝著收貨人從集鎮上精心挑選的針線、發簪、糖果等日常生活用品。當他們遇到農家孩子或持家婦女拿著積攢下來的發辮、馬尾時,就用帶來的小物品和他們交換,然后再賣到外地商人的手中。
進入80年代后,港集及周邊的村民開始大規模地收購動物毛發,如馬尾和豬鬃等。到90年代后,受到河南許昌和山東青島等地人發加工業的影響,太和縣的毛發產業逐漸發展起來。
如今,港集的人發加工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體系,經過原料收集、清洗消毒、縫制燙染等多個生產流程,向世界各地出口。


















見證產業變遷的家庭作坊
據太和縣發制品管委會提供的數據,2015年,全縣發制品加工企業有400多家,發制品家庭作坊1280戶,從業人員近10萬人。
一些經營家庭作坊的個體戶,見證了當地發制品產業的發展變遷。個體戶楊州說:“20年前,我從學校畢業了,不知道去干嗎,看到大家都是出門收集辮子,轉手賣給外地人加工,我就琢磨著加工里應該會有更多的商機,于是就在自己家開起了頭發加工坊。”

近幾年,進入發制品行業的同行越來越多,競爭也愈發白熱化。僅在港集村周邊,就有20多家工廠。隨著工廠的增加,很多家庭作坊開始轉變發展策略。楊州的作坊從過去的完成燙染等全部流程,轉為只進行初步加工,即把收集來的頭發經過簡單分類處理,制成捆扎好的大辮子轉賣給大工廠,再由工廠負責深加工后向國外出口。
從業二十多年,楊州感到原料越來越難收。目前,收購員都往東南亞和印度等地收集長發辮,而國內只有新疆還能收集到理想長度的發辮。楊州表示:“我經手過的頭發數我們國人的質量最好,緬甸發和印度發其次。不過隨著生活條件變好了,大多數擁有長發的人都會去焗油或者燙發,這樣的辮子價值就不高了。一條原生的國人辮子很少見了,所以當有原生長辮子出現在市場上,那都是無價之寶。”
肩負扶貧重任的產業
自2000年太和縣成立第一家毛發加工企業以來,經過十余年發展,如今毛發產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2015年,港集毛發工業園區入駐企業12家,建成投產8家,工廠也帶動了當地的用工需求。
以孫良眾擔任經理的公司為例,這家發制品公司在園區算是中等規模,聘用了250個員工。這家公司毛發制品的年產量為160萬條,并創立了兩個品牌。目前公司面臨的挑戰是從東南亞收購真發原料的成本不斷上漲,與去年相比,每公斤真發的收購價漲了數百元。為了守住利潤,公司也在努力擴大規模。“爭取出口可以做到1個億吧”, 并不存在招工難題的孫良眾看起來頗有信心。
據當地居民說,以港集為中心,方圓十公里的人會選擇不再外出打工,留在家鄉工作。

劉天琦是一名三連機車手,她是港集人,她之前在杭州做服裝生意,待了幾年后,還是回到了港集。劉天琦說:“我的年齡是已經過了人生的三分之一,怎么說呢,可能還是覺得在家工作更好吧,就回來了。然而,在家鄉工作使她很難接觸到同齡人,她發現年輕人回鄉工作的并不是很多:“大家都還是想在外面試下。”
安徽是勞動人口輸出大省,農村青壯年想改變自己生活,通常只能選擇外出打工。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在結婚以后,不便將子女帶在身邊,就把子女放在家鄉由老人照顧。

“我家以前也是做這行的,后來覺得累就轉行了;現在就我在這工作,主要是能留在家里照顧孩子。”32歲的付義偉說道:“街頭有很多小孩,很多小孩的家長都在外面跑,雖然開廠讓很一些人留在家里干活,不過這活苦,簡單重復的工作做久了就累,所以也有人出去干活了。”
港集村村委會的干部谷家祥說:“我們希望家家戶戶都從事毛發產業,如果要開工作坊,我們會介紹他們給工廠,讓他們合作,通過他們來帶動產業的發展。”在太和縣城,港集村毛發產業的名聲也很響,出租車司機王師傅說:“我們都知道他們港集人搞這個很賺錢,這錢我們也想賺啊,可不是那片人,摸不到這個門道。”
據太和縣宣傳部分管發制品的張科長介紹,在毛發產業基地帶動下,馬集鄉2015年實現工業產值39.6億元,出口創匯則超過了1億美元。然而,在2015年的一次研討會中,太和發制品協會副會長劉獻表示,當地企業已經不再具備勞動力成本優勢,化纖頭套的生產企業已經多數轉移到印尼、孟加拉國,而印度因明顯的勞動力和原料優勢,當地的毛發制品企業也正在興起。

每年的九、十月是一年中收購毛發的旺季,收購員會在這段時間走出國門,到東南亞各地收購頭發。最初的那批收毛發的人已實現了脫貧,而隨著世界毛發制造中心不斷內遷,港集人是否還能守住自己的財富,答案卻并不明晰。

談及行業的變化,當了25年漂染工的韋強有自己的體會。韋強說:“以前市場需求相對單一,客戶對毛發顏色的要求也不多,現在市場大了,需要漂染的顏色也越來越多,對顏色的要求也要高了。”對于毛發產業的未來他并沒有太多想法:“這輩子也沒多長了,就這樣呆著吧。”

在這一行做了二十多年的楊州也傾向于維持現狀。多年生意給他帶來了不錯的收益,蓋了一棟小洋樓,買了不錯的車,他對這行很有感情。想到毛發產業的前景時,他也不知道該往哪里走。楊州試過用互聯網交易,但對自己的生意沒有根本性改變:“這兩年實體經濟都難做……10個人里面可能就有7個人轉行了。我做了20多年了,也不會再變動了,畢竟在這行經驗多,就算會轉型,我也不會把這個拋棄掉。”楊州的兒子今年15歲,有次楊州問兒子想不想子承父業時,兒子拒絕了,而是想通過讀書去大城市上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