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最危險城市到全球創新城市,哥倫比亞這個地方是如何做到的
潘詩宇
提到哥倫比亞的麥德林市,大多數人的反應是“毒梟”或者“麥德林集團”。但在拉美旅居的這兩年,我聽到大多數旅行者對麥德林的印象卻是“數字游民城市”。甚至CNN曾報道,麥德林已經成為美洲人退休后最愿意居住的五大城市之一。
這座哥倫比亞的第二大城市,在過去20年間,從曾經世界上最危險的城市,轉變成全球知名的創新城市。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
麥德林地理條件很優越,位于哥倫比亞的中心地帶,處于貿易的十字路口,農產品物流與商業活動都必須通過它。城市海拔1500米,氣候四季如春,幾乎適宜所有作物生長。但可惜的是,1970年代,麥德林成為販毒交易的聚集地。1980、90年代,當地社會治安因毒品恐怖主義而跌入谷底。2015年熱播的網飛劇集《毒梟》,講的就是1980年代哥倫比亞大毒梟帕勃羅·埃斯科巴傳奇的一生,他的老巢就在麥德林。
直到1993年,帕勃羅·埃斯科巴被殺之后,麥德林才迎來了轉型的機會。

麥德林的高空纜車J線 本文圖均為 潘詩宇 攝
麥德林的轉型離不開公共交通系統的建設。
麥德林有哥倫比亞第一個也是至今唯一一個軌道交通系統,由電車,輕軌和纜車組成。其中最大膽的做法是連接了城市邊緣陡峭山脊上的貧民窟和山谷中心的6條纜車。這是全世界為數不多的,不是為了休閑旅游,而是為了本地人通勤交通而設置的纜車,也是推動麥德林社會轉型的重要舉措。每天有35萬人乘坐纜車,本地人只需要一張地鐵票,不到1美元就可以從城郊的山區,快速抵達城市發展的中心。
15年前建造的去往貧民窟Santa Domingo的第一條纜車是最著名的案例。對于當時還處于苦難中的城市而言,它的建造意義重大,而地理上的鏈接,增加了流動性,提高了就業率,也從某種程度上打破了不同階層人心理上的隔閡,使每個人都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分子。

纜車行駛在位于山脊的貧民窟上空
我們也乘坐了其中的3條纜車線,體驗到了纜車設計的便利和實用。只要不到20分鐘,就可以完成從城市中心到邊緣的迅速轉移。在纜車上,我看到下面密密麻麻的平房住宅區和羊腸小道上擁擠的摩托車和運貨車,切實體會到,如果沒有這條纜車,這里的居民應該很難走出去。
除了公共交通之外,城市公共建筑也是麥德林城市改造的主要組成部分。公共建筑可以為本地居民帶來更多共享的公共空間,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在麥德林的市中心就有這樣一個案例。那是在政府辦公大樓旁的一塊地,原本是麥德林最大的市場,但是因為一場大火,市場的屋頂被毀,因為沒有被及時維修整頓,成了一個流浪漢、黑幫以及罪犯集結的地方。在以前,這里是普通人的禁區,沒人敢來。
后來,政府接手這片荒地,開始了一系列改造:首先在距離市場5個街區之外的地方建立了一個社會工作中心,提供洗澡、教育、活動、餐飲等服務,來收容流浪者。然后將這塊地推平,種下植物,還建造了一個LED燈打造的水泥森林,設計了很多長椅,將這里改造成了一個人人都可以來的休閑廣場。
這些led燈其實是藝術裝置
走在其中,實在想象不到這里原本的雜亂和危險,我看到的只有散步的游客和遛狗的本地人,這塊荒地獲得了新生。
而且因為安全系數的提高,四季如春的氣候,以及便宜的物價,麥德林成為了拉美最受歡迎的數字游民城市。這里的聯合辦公(co-working)和聯合住宿(co-living)都發展得比較成熟,其中Poblado區和Laureles區最受外國游民的歡迎,在這里可以輕松找到環境優美,寬敞明亮的公寓,以及高質量的咖啡店和移動辦公場所,甚至在大量的商場里也能看到免費的工作空間。
商場里的免費辦公空間
不過在居住在這里的外國人線上社區里,還是時常會看到外國人被搶劫,或被謀殺的新聞。這些信息也在提醒著我們,雖然麥德林已經成功轉型,但是這里仍然有著一些未被解決的問題。
在麥德林本地有一句諺語叫“No dar papaya”,翻譯成中文差不多是“不要給(小偷/犯罪者)任何機會。”比如,不要穿著過于奢華,不要展露自己的錢財,不要一邊走路一邊玩手機等等。
Papaya在西語中本意是木瓜。但是在這里,卻被用來判斷一個地方的危險程度。我們參與了一個本地的城市漫步行程,導游用Papaya來標記一個地方的危險程度。
當我們到達了一個名為圣安東尼奧的公園時,導游提醒這里的危險程度是“Papaya 4”,也就是最危險的地方。但是所到之處卻是一個普通的長方形廣場,廣場中央幾乎無人,四周的長椅上有一些本地人坐著,我心中不免感到不解,這里有什么好危險的?
在我問出這個問題之后,導游輕聲說道,“因為這個廣場是本地黑幫用來接頭和放松娛樂的地方,此時此刻,在我們的右邊,就有四個年輕人正在站立著說些什么,我能看出來他們就是本地幫派的成員,正在接頭”。
我抬頭又看了眼那幾個年輕人,皮膚黝黑,其中有兩個是黑人,扎著小辮子,每個人都背著雙肩背包,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異樣。我不禁心里一緊,這麥德林市中心還真是危險重重。
我們在麥德林生活期間,經常被本地人提醒,千萬不要在大街上玩手機,坐地鐵的時候背包一定要背在前面,在工作日不要去周邊的山里徒步,因為這些徒步路線雖然在周末非常熱鬧,滿是游人和他們的寵物,但是在工作日,人員稀少的時候,很可能就會成為犯罪的多發地。
不過,上面這些“不安全”的狀況,并沒有影響我們在麥德林的正常生活,尤其是想到20年前,這里有記錄的謀殺率為每10萬居民中就有 381人遇害,現在這里的生活水平真的是已經達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
麥德林的成功之處并不在于成為一個完美城市,而是在于改變的勇氣和決心,這里的人也一樣在為了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我們拜訪了曾是麥德林最危險的街區的13區,現在這里已經成為了熱門的旅游景點。

正在13區跳街舞的年輕人
13區地處交通要道,一度是毒梟爭奪的地盤,這里的居民也一直承受著沒完沒了的暴力和戰爭。但是在政府取得毒品戰爭的勝利之后,這里的安全狀況終于發生了變化,而且這里的年輕人也遠離了幫派,開始通過畫涂鴉、跳街舞和唱說唱來為自己謀求新的人生。這些年輕人把13區變成了一個潮流藝術街區,滿墻的涂鴉訴說著這里的過去和未來,越來越多的游客通過13區了解到了麥德林的改變。
我在麥德林時,居住在當地一座體育場旁邊。這座體育場不僅造型現代,而且集足球場、籃球場、沙灘排球場、體操館、游泳館、舉重館、滑板場等等為一體,規模超級龐大。所有麥德林的居民每年只需要花費不到100元人民幣,就可以享受這個場館里的所有服務。

在麥德林體育場,練習少林功夫的本地人
居住在麥德林的期間,我幾乎每周都會來這個體育館,在這里看到了體操、巴西戰舞、尊巴跳操、跆拳道,甚至是中國少林功夫等不同運動種類。市區不少地方也都有戶外免費健身房,看得出來,哥倫比亞人對運動的熱情真是非常高漲。
麥德林是我們在拉美遇到過的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在了解了這里的歷史之后,更加會被在這里積極生活的人感動,他們對生命充滿了熱情。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地方,能成為一座起死回生的城市,也是一件驕傲的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