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ronym id="vwv6e"><var id="vwv6e"></var></acronym>
    2.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视频,中文字幕日韩有码av,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久久,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图片,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四虎在线成人免费观看,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一代宗師的22字格言,舉國皆知

      2021-10-08 0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一代宗師的22字格言,舉國皆知

      如果你留心或搜索一下,會發現國家幾代領導人在不同的講話中,都引用過同一句名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沒記錯的話,這短短22字名言并未進入義務教育的教材,但絕對是教材之外知名度最高的名言之一。只要在某個場合聽過一次,下次保準張口就能背出來。

      關于這22個字,學界有一個專稱,叫“橫渠四為”或“橫渠四句”。它的作者叫張載,“北宋五子”之一,生于1020年。因為長期在今陜西眉縣橫渠鎮生活和講學,故被后世稱為“橫渠先生”。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橫渠四句”影響中國也達千年。從它誕生之日起,就被每個時代的牛人當作立身和做事的最高標準,并以一生踐行之。

      而且,它最有生命力的時刻,都是在歷史的緊要關頭:文天祥在南宋末年講過,黃宗羲在明清易代之際講過,馬一浮在抗戰時期講過……

      有學者說,“橫渠四句”就是中國人的精神絕句。

      千年來,如果有哪一句話自始至終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為國為民而努力奮斗,那一定是“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畫像

      遇上范仲淹

      距今大約980年前,一個十幾二十歲的少年,托人賣掉了帝都開封的祖宅,然后在陜西橫渠鎮的一個村子購地、建房、落戶。這個舉動擱在今天,就是一個逃離一線城市去往四五線地區的爆炸性新聞。

      不過,張載選擇定居橫渠鎮也是純屬偶然。

      他祖籍就是開封。1020年,因為他父親張迪在長安做官,所以出生于長安。張載的名字,取《周易》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之意,彰顯了父親對他品格的一種期望。

      15歲那年,父親在涪州(今重慶涪陵一帶)知州任上病逝。身為家中長子,張載帶著5歲的弟弟張戩,與母親一起護送父親的靈柩,欲歸葬祖籍開封。一家人跋山涉水走到了橫渠鎮,因盤纏用光了,又聽說前方發生兵變,只好滯留此地。張載和母親將父親靈柩落葬于當地一個叫迷狐嶺的地方。

      或許是冥冥中注定,留住了眼前這名神情悲戚的少年,橫渠這個本不起眼的小地方,在日后的歷史中就將演變成中國地圖上一個值得特別標記的圓點。

      在三年守孝期間,張載作主賣掉了開封的祖宅,決定定居橫渠鎮。

      史載,張載“少喜談兵”,是個熱血軍迷,跟著友人學習兵法,還一度想要組織民間武裝去收復洮西(今甘肅臨洮一帶)失地。

      北宋重文輕武之風舉世聞名,武人沒啥社會地位,但朝中一幫士大夫很熱衷談兵。談來談去,無非紙上談兵,大多變成沒有實戰經驗的嘴炮而已,而國家邊患此起彼伏,通常只能花錢買平安。在時代風氣和個人愛好的影響下,張載長大后要么變成一個武人,要么變成士大夫中的一個嘴炮。所幸,21歲那年,他遇上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人物。

      1040年,三川口之戰,北宋敗于西夏。52歲的范仲淹被緊急任命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延州(今陜西延安)知州。范仲淹是宋代第一流的人物,無論人品還是能力,都堪稱完美。

      年輕的張載聽說范仲淹來陜西了,立馬帶著他寫的《邊議九條》奔赴延州。

      范仲淹應該與張載進行過一次深入的對談,只是具體的情形歷史并無記載。我們只知道,年長30來歲的范仲淹最后語重心長地對小張說:

      “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意思是,你作為一個讀書人,應該著力重振儒學,而不要想著從軍博取功名。沒說出來的一層意思可能是,唉,這已經過了建立軍功的時代了,年輕人。

      臨別時,范仲淹送了張載一本《中庸》,勉勵他說,要下苦功夫。

      ▲范仲淹贈《中庸》給張載 圖源/電視劇截屏

      張載聽從了范仲淹的勸告,收拾行囊,回到橫渠家中,從此潛心苦讀儒家經典。

      兩年后,剛在慶州(今甘肅慶陽)修完新城的范仲淹,惦念張載這個年輕人,遂請他到慶州相見。張載應邀寫了《慶州大順城記》,范仲淹自掏腰包,給了張載一筆錢當作稿費。

      實際上,這是范仲淹對當時貧寒交加的張載的變相救濟。

      張載把這筆錢存起來。10年后,他弟弟張戩進京考進士,用的是這筆錢。又5年后,張載本人進京考進士,還是用這筆錢。

      大約600年后,明末大儒黃宗羲在《宋元學案》中說,范仲淹“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張載)以入圣人之室,尤為有功”。

      張載確實幸運,遇到千古完人范仲淹,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終生志業選擇,還在經濟上獲得體貼的救助。而儒學也是幸運的,在11世紀遇到了范仲淹。

      很多人知道11世紀中國文壇最大的伯樂是歐陽修,卻不知道當時思想界最大的伯樂是范仲淹。在宋初的儒學復興運動中,范仲淹不僅發掘并幫助了張載,還直接指導或關懷過“宋初三先生”中的胡瑗和孫復,以及理學開山宗師之一的。這樣一個善于發現人才、愛護人才的坦蕩君子,舉世罕見,難怪黃宗羲說范仲淹一生沒有一點兒瑕疵。

      ▲范仲淹 圖源/電視劇截屏

      與王安石的故事

      在同時代的人看來,張載并不是天才。在11世紀璀璨的星空中,張載最終能夠成為照亮千年的那顆星,有一大半的功勞源于他的勤學苦讀——正如范仲淹當年叮囑他要下苦功夫一樣。

      張載曾自撰一幅對聯,“夜眠人靜后,早起鳥啼先”。貼在書房兩側,時刻激勵自己。他是苦讀熬出來的一代宗師,因為苦讀,還曾遭到二程的嘲笑。

      張載比理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年長十二三歲,是他們的表叔。但即便是晚輩,二程依舊批評張載有“苦心極力”之象,讀書太用力了,堪稱艱苦卓絕,跟理學家那種優游的讀書方式不一樣。

      1057年,嘉祐二年,張載參加科舉。考中了,登上了傳說中的“千年科舉龍虎榜”。那一榜中進士的人,除了張載,還有蘇軾兄弟、曾鞏兄弟、章惇、程顥等等,一個個如雷貫耳,人中龍鳳。那一年,張載已經38歲,在上榜的牛人中屬于超大齡考生,僅比經歷更苦逼的小一歲。

      但苦讀出身的張載,總算熬出頭了。考完后,在宰相文彥博的支持下,張載在開封相國寺坐虎皮椅子,開壇講易經,名動京城。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他第一次見到了他的兩個表侄——程顥、程頤兄弟。經過一番秉燭夜談,第二天,張載對他的聽眾說:“易學之道,吾不如二程。汝輩可師之。”此言一出,二程名聲大震。張載虛懷若谷,由此可見一斑。

      1068年,登基不久的年輕皇帝宋神宗召見王安石,詢問治國之道。王安石直接說,唐太宗這種級別的帝王就不要學了,咱要干就直接對標堯舜,“每事當以堯舜為法”。

      第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呂公著向宋神宗推薦了張載,推薦理由是張載“學有本原”,“四方之學者皆宗之”。也就是說,在張載50歲這一年,他已在帝國思想界奠定了自己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程頤的說法,張載“所居之鄉,學者不遠千里而至,愿一識其面,一聞其言,以為楷模”。從接受范仲淹的勸告算起,至此時,歷經整整30年的苦讀,張載終于開山立派。他創立的門派,后來被稱為“關學”,與周敦頤的濂學、二程的洛學、朱熹的閩學,一起并稱為“濂洛關閩”,是宋代理學四大主流之一。

      宋神宗聽說帝國還有這號人物,趕緊召見。像問王安石一樣,皇帝也問了張載治國之道。

      沒想到,張載的答案跟王安石差不多,都要皇帝直接對標最高標準開始干。張載的原話是:“為政不法三代者,終茍道也。”皇帝聽完,像打了雞血一樣,很興奮。這說明當時帝國最聰明的腦袋,想法都是一致的。

      一年后,1070年,宋神宗任王安石為宰相,拉開了變法序幕。

      新法推行后,王安石邀請張載加入協助,但最終兩人卻未能走到一起。根據張載弟子呂大臨的記述,王安石主動向張載發出邀請,張載答復說:

      “朝廷將大有為,天下之士愿與下風。若與人為善,則就敢不盡。如教玉人追琢,則人亦故有不能。”

      啥意思?變法我是支持的,但你要與人為善,大家商量著來就沒問題;如果強迫我完全按照你的想法干,那可不行。

      也就是說,張載委婉地拒絕了王安石。

      從與宋神宗的問答來看,張載也屬于變法派,但他為什么要拒絕加入王安石的隊伍呢?一個主要原因是,張載認為王安石的措施太急了,過于激進,這違背了他本人作為一個溫和變法派的初衷。

      最終兩人“語多不合”,王安石“默然”“不悅”。

      沒多久,張載突然被派去浙東審理一起貪污案。針對這次人事安排,當時就有人提出異議,張載向來以道德學問見長,為何要安排他去處理案件呢?王安石引經據典回答說,張載這么厲害的人,讓他去斷案就跟囊中探物一般,有何不可?言外之意卻對張載含有譏諷和輕蔑。

      等到張載辦完案子回朝廷,新舊兩黨已經因為變法措施撕破了臉皮,舊黨代表人物都被貶出了京城,其中就包括張載的弟弟張戩。

      看到此種局面,張載于是辭官,返回橫渠講學。

      從某種意義上說,張載和王安石都是范仲淹的“學生”,他們分別是范仲淹一部分“遺產”的優秀繼承人。具體來說,王安石繼承了范仲淹變法革新的部分,熙寧變法本質上是范仲淹主導的慶歷新政的延續和深化;而張載更多的是繼承了范仲淹復興儒學的部分,思想的繼承遠遠超過政治的繼承。

      這跟張載和王安石二人的身份地位也有關系。王安石在帝國政壇摸爬滾打多年,一度是整個國家的二號人物,是一個握有實權的激進變法派,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實踐他的改革主張。而張載雖然在學術上名氣很大,兩次獲得皇帝召見,也做過一些地方的官員,但從未進入帝國的權力核心,屬于沒有權力的溫和變法派。

      然而,盡管沒有權力和舞臺,也無法阻止張載踐行自己的變法理念。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叫做“縱不能行之天下,猶可驗之一鄉”。

      辭官回到橫渠后,他和學生買地數百畝,依照《周禮》的記載,劃成井田,中間留一塊公田,四周八塊私田分給無地農民耕種。他還組織當地民眾興修水利,使近千畝田地得到灌溉。這些效仿三代、帶有烏托邦色彩的改革試驗,基本都沒有取得成果,不過,張載的較真和實干精神還是值得敬佩。

      反觀王安石,在變法的艱難推行與內訌中,最后罷相歸隱南京鐘山,絕口不談國事,一心研究佛學。一代改革家的政治生命,悲情告終。

      相比之下,張載辭官后還能孜孜于自己的變法試驗,在勇氣上是否已經超越王安石了呢?

      ▲王安石畫像

      “北宋五子”的使命

      看一個人的執著和毅力,不應看他順風順水的時候,而要看他飽受挫折之后的表現。

      張載在仕途上并不如意,這跟他的理想追求有所出入——他不是那種只躲在書齋講學傳道之人,他的終極追求是,他苦讀、冥想、徹悟得來的東西,要有利于百姓。在他眼里,“利于民則可謂利,利于身利于國皆非利也”,對百姓有好處,這才是意義所在,對自己有好處,甚至對國家有好處,都意義不大。

      但他一生得不到更大的機會去實踐和推行他的理念。只能在自己當官或者講學的地方,一點一滴去做。他沒有抱怨,沒有放棄,在重建社會秩序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他的一些弟子正是得到他畢生力行的真傳,陸續開始做鄉規民約的工作,可以說是中國最早一批注重基層社會治理的士大夫。

      張載的思想很深邃,但落腳點很細微。格局高遠,又很接地氣。

      聽到他這些鄉村治理的事跡,你可能很難想象,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探索宇宙本體的基礎上形成的,并被譽為北宋諸儒中“對儒學真能登堂入室并能發展出一個新系統”(韋政通語)的大師。

      我在關于的文章中,提到過“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以及整個北宋社會面臨的思想困境。那就是佛教和道教分別構建了一套解釋世界和萬物的系統,在中華文化圈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而儒家在意識形態和哲學層面,像是遭到了降維打擊。所以當時的士大夫都有一種普遍的焦慮,用他們的說法叫“道喪千年不得傳”,至晚在西漢以后,儒家的理論發展就停滯了,大量的學者在對儒家經典做訓詁解釋的工作,在思想上不斷重復孔孟之說。好不容易到公元8世紀出了一個韓愈,在思想上“反佛”,結果,由于儒家思想資源有限,在辯論深度上連他的學生都坦言難以為老師護短。

      “北宋五子”的使命,就是再造儒學。說得直白點,就是在儒家指導國家和個人日常生活的實用功能之外,賦予它更高的逼格。

      在這個大背景下,“北宋五子”,還有后來的朱熹、陸九淵等人,都在努力構建自己的儒家理論體系,不僅用于解釋社會,還用于解釋宇宙。他們的儒家理論體系,被統稱為理學。

      按照宇宙本源的不同解釋,他們之間又有了氣、理、心的哲學分野。

      我們知道,二程和朱熹主張“理生萬物”,這一派后來被官方接納而成為正統,形成狹義的理學,影響到了近代,才被口誅筆伐;陸九淵和明代的王陽明主張“心即理也”,這一派形成心學,同樣擁有一大批粉絲,直到現在依然很受推崇。

      而張載,則是“氣”的理論創始人。他以“太虛—氣”為最高范疇,把萬物的本原看作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氣。用現在的話說,張載就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他的思想體系很嚴整,理學、心學的重要命題,在他那里已經都顯現端倪。尤其是他闡發的“民胞物與”和“橫渠四句”,達到了宋代理學最高峰的境界,受到宋明諸儒的集體膜拜。

      但可惜的是,思想門派類似于武林江湖,有兩點對于門派的發揚光大至為重要:一是開宗立派得生逢其時,還得能熬,要活得夠久,不然打下半片天,最終全為他人做了嫁衣裳;二是門派要有源源不斷的新人加入,顯得師門熱鬧,聲勢壯大,萬一門人中再出一個大牛人,這就更穩了。

      所以說,張載跟周敦頤一樣,都吃虧在生得早,走得早。他們開創的關學和濂學,為宋代理學作出了篳路藍縷的貢獻,然而,兩人都只活了五十七八歲,還沒等到理學的黃金時代到來就走了。相較而言,二程就好命了,他們出生晚一些,尤其是程頤活到了75歲,從11世紀熬到了12世紀,洛學在他手上就做大了。

      而因為張載走得早,他的一些弟子比如呂大臨,在老師逝世后轉投到了二程門下。此消彼長,門派的影響力差距,無形中又拉大了。

      以至于后來出現什么情況?二程洛學聲勢浩大,程門弟子養成一個壞毛病,喜歡貶低其他門派,來神化洛學的正統地位。他們甚至要“吞并”其他門派,公開宣稱張載之學源于二程,張載這個表叔都是跟他兩個表侄學的。搞得一生自負的程頤都不好意思,要出來說一句:“表叔平生議論,謂頤兄弟有同處則可,若謂學于頤兄弟則無是事。”徒兒們,別過火了,都散了吧。

      ▲程顥、程頤兄弟畫像 圖源/圖蟲創意

      與之相反,二程師門倒是經常從張載這里汲取營養。

      張載寫有一篇奇文,叫《西銘》,全文僅253字,卻被視為千古名篇。在《西銘》中,張載把整個世界看作一個大家庭,“乾稱父,坤稱母”,社會中的所有成員,都是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以前說“君父君父”,以皇帝為父,張載在文中卻說,皇帝只是這個大家庭的長子,即所有人無論賢愚、不管地位高低,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著名的“民胞物與”的思想,也出自這篇文章。

      明朝人說,“讀《西銘》,有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之氣象”。

      有學者分析,張載此文將家庭關系推廣到整個世界,意味著賦予世界以普遍的倫理之序。這一觀念為后來的理學家所反復確認,從二程到王陽明,都一再肯定“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這種一體,便可以視為“民胞物與”說的引申。

      二程兄弟很喜歡張載的《西銘》,認為此文所說“擴前圣所未發”。他們把此文列為洛學的基本教材,要求每個弟子必須研讀。

      由于關學本身的傳承沒有洛學強盛,張載的很多思想借助其他門派得以流傳。這也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直到20世紀初,近代革命先驅在發展新人、培養志士時,還會將《西銘》當作訓詞。

      從這一意義上說,張載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門派,超越了時代。

      ▲趙孟頫書寫的《西銘》(局部)

      橫渠四句,不朽

      張載寫過一首詠芭蕉的詩。28個字用了7個“新”字,很好玩,又飽含哲思:

      芭蕉心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隨。

      愿學新心養新德,旋隨新葉起新知。

      有人說,這是張載對改革變法的支持。也有人說,這是張載對創新的執念。

      他確實從未停止對新知的追尋。即便在他成名之后,他仍“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讀仰思。冥心妙契,雖中夜必取燭疾書”。

      他教導學生說,“夜間自不合睡,只為無可應接,他人皆睡了,己不得不睡”。當然,他夜里不睡,或說不想睡,不是想起來嗨,而是要下苦功夫讀書悟道。朱熹很佩服張載終生用苦功,說他這是“勇”,沒有勇氣打底,誰也下不了這么大的苦功。

      他講了很多道理,但從不用于苛求他人,而是用來要求自己。面對問題,總是反躬自問,從不指責別人。包括他最為著名的“橫渠四句”,也是用于自律,不是用于他律。

      盡管我們在無數的場合聽過“橫渠四句”,但要知道,它隨時指向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

      馬一浮說,張載為什么說“為萬世開太平”,不說“為萬世致太平”?很簡單,“致”是實現的意思,“開”則是一種期待,張載“有德而無位”,他根本無法像范仲淹、王安石那樣有機會去“致太平”,所以只能說“開太平”,垂法于后世,以待圣賢致太平。

      但從張載的“無力”,不正說明他講的道理,都是對自己的約束和要求嗎?

      根據他的學生回憶,張載是聽到災荒、百姓沒飯吃,他自己就吃不下飯的那種人。他無能為力的時候,只好要求自己“感同身受”。

      張載一生過著清貧的生活,但財富的有無和多少,從未影響他修煉成為一個顏回式的大儒。

      在公道大義面前,他從不畏懼。而對于自己,則了無所求。他愿意為理想獻身,但當理想不能實現時,他也絕不茍且,辭官,回鄉下,講學,種地……富貴于他如浮云。

      無論讀歷史,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碰到用道德大棒指揮別人的人。千萬記住了,一個人一旦要求別人高尚,他自己已不高尚了。你要拿著“橫渠四句”去要求他人,張載聽到了也會不高興,真的。

      1077年,張載獲推薦再次回京任禮部副職。因為不能按照他的理想來,很快,他再次辭官。

      同年冬天,在返回橫渠的路上,行至臨潼,58歲的張載安然辭世。

      他去世時,身邊僅有一個外甥。在長安的學生聞訊后趕來,籌資將老師的靈柩送回橫渠安葬。

      大雪紛飛,圣人無聲離去。

      ▲于右任書寫的“橫渠四句”

      但千百年來,他的理學思想,他的“橫渠四句”,成為一代代中國人的座右銘,象征著最高的理想境界和精神坐標:

      張載死后大約180年,一個江西人在殿試時,一字一劃寫下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成為了那一年的狀元,最后也成為了一個朝代最后的脊梁;

      又大約400年后,一個浙江人在書中擊賞張載,擊賞“橫渠四句”,他最終活成了榜樣的模樣,少年刺奸,中年抗清,晚年鴻儒,抨擊君主專制,成為千年一遇的大思想家;

      又大約280年后,一個現代思想家在抗戰烽火中,向大學生們普及了“橫渠四句”,寄希望于抗戰的勝利,國族的復興……

      或許,張載并未真的離去。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順手點贊、點在看讓我知道您在看~

      參考文獻:

      [宋]張載:《張載集》,章錫琛點校,中華書局,2012年

      [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中華書局,1986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龔杰:《張載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盧有才:《張載與王安石:熙寧變法中的溫和派與激進派》,《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林樂昌:《張載的學術歷程及其關學思想》,《地方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

       

      一看就停不下來的中國史(套裝全三冊)

      原標題:《一代宗師的22字格言,舉國皆知》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a人片免费观看| 国产午夜成人久久无码一区二区| 人妻激情文学| 18禁一区二区每日更新| 午夜福利精品国产二区| 伊人蕉影院久亚洲高清|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久久久| 在线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色老板精品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好看电影|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成|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中文字幕亚洲中文精| 国产中年熟女高潮大集合| 国产一二三五区不在卡|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伦精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av日韩在线资源| 午夜成人性爽爽免费视频| 四虎成人高清永久免费看|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97人妻天天摸天天爽天天|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性色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观看网址不卡一区|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一|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成人av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国产精品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啪啪| 米奇亚洲国产精品思久久|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福利| 天堂网av成人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 永久免费无码av在线网站|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视频三| 干老熟女干老穴干老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