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廠扎堆“造”廠牌:音樂市場拐點已至?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有牛財經”(yncj_cn),作者:黑桃與長劍
科大訊飛,這樣一家常被投資者們看做高新技術公司的大廠,開始“不務正業”搞音樂了。
9月26日,科大訊飛在北京舉辦了主題為“音AI而聲”的訊飛音樂廠牌發布會,它近年來在音樂產業上的布局也首次浮現在大眾眼前。除了展示自身在音樂及各領域的技術落地運用外,科大訊飛還發起了一系列音樂內容招募、音樂人扶持計劃,進軍音樂領域之意展露無疑。
無獨有偶,就在科大訊飛下場親立廠牌前兩天,一度被認為“已死”的蝦米也再度以廠牌的形式復活,且操刀人還是阿里旗下大麥網。據官方公布的信息顯示,這個名為“蝦米音樂娛樂”的新廠牌將圍繞內容、場景以及音樂人展開,同時會舉辦演唱會、音樂節等演出活動。
短短幾天里,就有兩家大廠將自建音樂廠牌推向臺前,這似乎并不能用巧合來解釋。考慮到此前7月騰訊被責令解除獨家音樂版權,新廠牌的建立就顯得更為有趣——在“獨家”這一護城河被填平的當下,各大音樂平臺對優質內容的渴求會推動更多獨立廠牌誕生、崛起嗎?還是說,傳統“三大”廠牌(索尼、環球、華納)依舊將主導內地音樂市場的下一個十年?

圖片來自Canva可畫
“破冰者”乍現
和許多人所想的不同,科大訊飛與音樂領域的關聯度并沒有那樣淺。
2013年,科大訊飛曾推出一款名為“個性手機鈴聲”的鈴聲剪輯App,主打鈴聲合成技術;這之后,它又推出了搭載內容推薦功能的酷音鈴聲App。可惜,這些產品的結局不是石沉大海,就是因為黑料才鬧得眾人皆知,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20年,酷音鈴聲被“3.15”晚會曝出收集用戶隱私。結果兜兜轉轉到最后,科大訊飛在音樂領域仍然籍籍無名。
若是不算科大訊飛這幾次成效寥寥的嘗試,“訊飛音樂”廠牌的推出應該是它首次對音樂領域展開深入探索。2019年它成立之初,業務范圍已經包含音樂品牌營銷、藝人經紀服務、媒體運營、文化產品等。按照科大訊飛的說法,訊飛音樂旗下歌曲截止目前總播放量突破200億次,播放量過億歌曲也達到30余首。
在廠牌調性方面,訊飛音樂更為強調技術——這無疑和科大訊飛的科技公司屬性有關,例如,在音樂評估、定向推廣、輔助創作等方面,科大訊飛基本都引入了自家AI技術。此外,訊飛音樂還推出主打AI+概念的詞曲交易創作平臺“詞曲家”,根據官方給出的數據來看,這一平臺時至今日已經積累詞曲Demo數萬首,只是訊飛方面并未透露具體數量。

圖片來自訊飛音樂宣傳
阿里大麥這邊,重生的“蝦米音樂娛樂”似乎更傾向于通過演唱會等活動打造廠牌調性。在此前的展會上,它公布了自家的自制音樂演出IP“蝦米音樂節”,稱將“從室內到戶外,致力于打造理想生活場景”。另據蝦米音樂娛樂公布的片單顯示,本財年它還將以自制的方式推出22個主流音樂演出,涉及藝人包括韓紅、陳偉霆、萬曉利等。
此外,蝦米音樂娛樂將主要依托阿里文娛的影劇綜資源進行OST生產、制作、發行以及版權管理,目前,它推出的OST包括網劇《司藤》、電影《白蛇 2: 青蛇劫起》等。音樂人方面,蝦米音樂娛樂建立了新人發掘服務體系,同時也推出新人計劃等機制吸引音樂人加入。
不論科大訊飛和阿里是否真有切入音樂供應鏈的想法,它們如今的入局行為對內地音樂市場而言都是一個積極信號——這意味著,“三大”霸權之外的版權新秀正在冉冉升起。
王權沒有永恒
蝦米和訊飛橫空出世前,國內音樂市場的新廠牌大多都是由獨立音樂人創建,在單打獨斗的他們背后,幾乎看不到任何互聯網或是科技大廠的影子。而另一邊,則是“三大”和騰訊牢不可破的同盟——通過獨家版權和建立合作廠牌,四方都從這場合作中獲得了不小收益。
2016年,騰訊宣布獲得中國音樂集團61.64%的股權,成為其大股東。緊接著,QQ音樂、酷狗音樂和酷我音樂合并,巨無霸騰訊音樂集團(TME,以下簡稱騰訊音樂)就此誕生。從艾媒咨詢的報告來看,騰訊音樂占據了國內在線音樂市場的56%,遠超網易云等選手。

圖片來自TME官網
對版權音樂展開大規模采買可謂是騰訊音樂作出的最明智決定,這讓它在對網易云的競爭中取得了決定性優勢。依仗集團雄厚的財力,騰訊音樂成功拿下了“三大”旗下眾多優質版權資源的獨家代理權,以此吸引了源源不斷的用戶。另一邊,它的老對手網易云卻因侵權行為屢屢陷入輿論風波,在市場份額上也始終沒能反超騰訊音樂。
為了保持優質版權不間斷供給,騰訊音樂一直與“三大”保持著良好關系,四方的相互入股是投資者能看到的一方面,而它們合作建立的數個新廠牌也是很好的證明。
先是在2018年,索尼音樂集團與騰訊音樂共同成立了電音廠牌Liquid State,并官宣李宇春、謝霆鋒、Alan Walker等藝人為合作伙伴;2020、2021兩年間,騰訊又先后與環球,華納兩大音樂集團共建廠牌,不過,三方均未在對外宣傳中提及廠牌詳情。
Liquid State等新廠牌看似給了國內音樂人更多發展機會,但版權歸根結底仍是被“圈養”在騰訊和“三大”們的圍墻花園中。通過這些優質資源,騰訊音樂牢牢把持著它在在線音樂平臺中的霸主地位,而“三大”也借版權費、“保底費”賺得盆滿缽滿。單以環球音樂集團為例,其2020年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高達13.66億歐元,而這已是它連續第六年實現業績正增長。很顯然,這種資源高度集中的模式對全行業發展都極為不利。
幸運的是,當下騰訊音樂已經被勒令取消了獨家版權合作模式,在內地音樂市場上,關于“三大”收割音樂平臺和創作者的抱怨之聲也越來越多。此前獨立音樂人吳向飛微博維權一事,更是將海外大廠牌的不道德行為擺在了臺面上。可以想見,繼訊飛和蝦米之后無疑會有更多新晉廠牌出現挑戰“三大”的地位,而不斷涌現的內地音樂人將成為它們生長的最佳土壤。

圖片來自Canva可畫
內地音樂市場走向拐點?
在過去多年的獨家版權時代中,“三大”從受人尊敬的大廠牌一步步淪為了頭號版權販子。按照蝦米音樂創始人王皓的說法,三大唱片公司“在全世界采購音樂,然后賣到世界各地”,幾乎完全放棄了對音樂生產過程的打磨。在唱片公司對利益的追逐中,國內音樂人失去了從前優越的生長環境,內容質量自然難與當年多廠牌時代相比。
當然,歷史車輪已經將上一個時代拋在了腦后,面對版權溝壑被填平的新時代,不管是音樂平臺還是唱片公司都開始推崇優質內容,這或許會徹底改變國內音樂市場的競爭格局。
今年8月16日,環球音樂集團宣布了一項關于運營架構層面的重大調整,也就是所謂的“多廠牌運營戰略”,而中國業務是它關注的重點。按照環球音樂的想法,環球音樂中國(Universal Music China)將作為旗艦,引導歐美樂壇頂流Republic唱片,以及時隔二十年再度重啟的寶麗金唱片、EMI唱片入駐中國市場,形成多廠牌并駕齊驅的強大體系。
環球音樂方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高品質音樂內容”和“高效宣推策略及渠道”將是新廠牌的核心競爭力。環球音樂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CEO張松輝也曾在采訪中提及,新廠牌將會以簽約中國內地藝人為主,通過專業、全面且差異化的服務,將更多內地音樂人吸納入環球音樂旗下。
音樂平臺這一端,市場上的兩名巨頭——騰訊音樂和網易云音樂均表現出了對優質內容的渴求。在近期發布的財報中,騰訊音樂重點提及了自制、共創以及引入音樂內容這幾點,意在擴充其內容庫;網易云更是早早推出“石頭計劃”,將原創內容作為發力點,其舉措包括但不限于培養原創音樂人、簽約獨家音樂人、與獨立廠牌合作等。

圖片來自網易云音樂宣傳
毫無疑問,版權已經無法再成為音樂平臺們的競爭優勢,在可預見的未來,除了產品設計、調性(例如網易云的社區氛圍)能給用戶帶來與眾不同的體驗外,平臺在內容上的差距將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逐漸縮小。如果各大平臺仍想脫穎而出,扶植更多的上游廠牌/自建廠牌以取得優質內容將是重中之重,這當然也會促進行業進一步恢復生機。或許某一天,華語樂壇能夠重現21世紀初那百花齊放的黃金年代——無數音樂愛好者正期待著那一刻的到來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