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怎樣識別不安全的心理學服務(wù)?
原創(chuàng) 李松蔚
這兩天有個新聞,一位年輕的投資人在參加一門課程的過程中暈倒,搶救無效而去世。引發(fā)了人們對這門課程甚至這一類課程的質(zhì)疑。
它打著心理學的旗號,看上去充滿了蠱惑人心的精神操控元素。有一些參加過類似課程的人現(xiàn)身說法,分享其中一些充滿惡意的環(huán)節(jié),比如被野蠻分析,被辱罵,在群體性的氛圍感染下接受一些自己并不樂意的要求……等等。于是,我的朋友圈子里又一次流傳開一種「叫魂」式的恐怖空氣。我不斷收到消息,還有采訪的請求,問:是真的嗎?心理學課程已經(jīng)如此殺機四伏?
我覺得恐懼的根本來源,是因為「無法預(yù)判」。因為所有的課程在包裝上都是好詞,是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光看到這些根本無法想象背后有什么。課程里真的會精心設(shè)計對學員的辱罵嗎?我沒經(jīng)歷過,但我也不敢否認。我憑什么就說不會有呢?說不定就是有這樣的服務(wù)者,嘴里喊的是真善美,卻把「羞辱」當成一種幫助呢?
但我還是想堅持給一個判斷標準:
心理學課程本身是安全的。世界上絕沒有那種「千萬別踏進去,一踏進去你就回不了頭」的教室。就算有,也不在心理學的范疇里。我的朋友發(fā)給我一些課程信息,說:這個可以參加嗎?那個課會不會有危險?我的回答統(tǒng)一是:你有興趣就去試試,我不敢保證這個課程適合你,你有可能學不到東西,或者感覺自己花了冤枉錢很生氣……但這些并不等于「危險」。你不至于因為上一個課就有危險。因為你隨時可以退出。
這樣你就算無法預(yù)判,也可以多試試。
只要你試的過程時刻記住:隨時可以叫停,可以離開。這是保障一個人安全與否的關(guān)鍵按鈕。如果不讓離開,哪怕跑步這樣的運動都可能有致命的危險,而人的身體是可以啟動自我保護的。你讓我這樣缺乏鍛煉的人去跑馬拉松,我跑一公里就趴下了,接下來你打死我,我都不跑了。
你也不可能打死我,所以我說是安全的。
這篇文章原本說到這里就該結(jié)束了。但是這些年的經(jīng)驗告訴我,很多人在對自我感受的判斷上是困惑的,是有沖突的,也許這一秒覺得有道理:「對啊,我覺得不舒服就可以離開」,但是過兩天聽別人一說:「你不要聽那種話,只有l(wèi)oser才會離開」,他就不確定了:好像也對?如果我不對自己狠一點,我怎么做更好的自己呢?尤其說話的人也是個專家,成功人士,拿著一些精心修飾過的概念,就顯得更有說服力。為了對沖這些聲音的影響,我覺得有必要再多說兩句:
1,任何一個心理學服務(wù),咨詢也好,上課也好,你想停下都可以停。這是底線。不能停下的只有一種情況,就是被約束起來的精神病人(那是被嚴格限制的,只有專業(yè)醫(yī)生才可以行使的診斷和處方權(quán))。我甚至覺得,以后所有心理學服務(wù)的包裝上,都應(yīng)該像香煙盒上標明「吸煙有害健康」那樣寫清楚:你可以隨時離開。
2,你沒辦法在從開始就判斷一個服務(wù)適不適合你,哪怕別人都說好,你也只能親自試過才知道。你試了覺得并不好,這是正常的,不需要跟其他人統(tǒng)一認識。你就是不適合它,離開就好。既然是試錯,就會有時間和金錢的成本,這也是免不了的。沉沒成本不是成本,止損走人。
3,我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嘗試太貴的。有人會因為心疼錢,說服自己「再堅持堅持」,這在無形中提高了離開的門檻。當然貴的標準因人而異,有人一下子扔掉幾萬塊也不心疼。但按照我的經(jīng)驗,最好不超過幾千塊吧,屬于那種「損失了我會心疼,但不至于喪失理智」的程度。
4,同樣的道理,我也不主張一下子就報名太長期的課程,包括打包收費的咨詢,一下子交十次二十次的錢,這在我看來都有一點冒險。在報名長期課程之前,最好先對老師有一點了解??纯此奈恼?,他的視頻,要么先報他一個便宜點的網(wǎng)絡(luò)課程或者短期工作坊,當成「試用裝」感受一下?!斎荒悴辉诤蹂X就無所謂。
5,這只是我的個人偏見,但一般來說,課程包裝里如果能寫清楚對參與者的要求,適合哪些情況的人,不適合哪些情況(是真的清清楚楚拒絕掉一部分人,而不是「適合所有想自我提升的人」這種套話,一看就是為了廣撒網(wǎng)),這種課程踩雷的幾率相對更小。而越是宣稱自己萬金油,不管什么情況都能用:生了病能治病,不生病能強身,這種課程就越是不值得一試。
6,如果你有一定的文獻檢索能力,可以在學術(shù)期刊里搜索課程包裝中的關(guān)鍵概念,引證越多的,往往越可信(比如正念);而用到像靈性、氣場、脈輪、吸引力法則、家庭排列這些在學術(shù)研究中少見的概念,踩雷概率相對高。
7,相對來說,有療效數(shù)據(jù)的心理學服務(wù),特別是經(jīng)過大樣本人群驗證的,更安全一些。
8,在我的經(jīng)驗中,心理學服務(wù)對人有幫助,但這種幫助不會是迅速的,不會幾天時間就讓人開「天眼」。幫助往往是說有一點用,但也沒什么脫胎換骨的變化:我還是原來的我,生活還是原來的生活,問題也還是得靠自己慢慢解決。這些反饋才是我最常聽到的。所以如果有人告訴你,某一門課程或者某個老師特神奇,特震撼,幾天時間就能把你的頭腦和心靈「打碎重組」,哪怕是來自往期學員的親身經(jīng)歷,你最好還是要慎重些。我也不能把話說死,但我總覺得這種過度神奇的效果,往往隱藏了過度高昂的代價。
9,有一些專業(yè)的心理學工作也是包含情感沖擊的,比如暴露療法。所以,不能簡單認為「情感沖擊」就一定是危險或不專業(yè)的。但是,一般專業(yè)工作做到這里,都會讓你提前有一個準備,提醒你接下來會經(jīng)歷什么。同時(不厭其煩地)讓你了解:你是可以不接受的。就像你去游樂場坐過山車,排隊過程中隨時都有出口,上面寫著:如果你沒做好準備,可以從這里離開。
離開,停下來,拒絕,這都是你個人的意志體現(xiàn),提供服務(wù)的人不但應(yīng)當允許,而且需要對此心懷敬意。有一類心理學服務(wù)者喜歡在這時候提供分析,把它解釋成你的一種缺陷,一種逃避,一種不敢直面內(nèi)心深處的軟弱。遇到這種情況,我建議你毫不猶豫地退出,一個字都不要聽他在說什么。也許他自認為他說得有道理,也許你也確實可以再堅持堅持,那又怎么樣呢?比起堅持一下可能獲得的好處,你的安全底線已經(jīng)遭到了動搖。對于任何動搖它的嘗試,你都不妨離開一下,從而確認:你有能力保護好自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