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媽媽割肝救女嬰成功,上海一醫院兒童肝移植5年生存率80%
11個月大的重慶女嬰然然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她的媽媽將自己的部分肝臟移植到她的體內,術后一天,然然的肝功能逐漸開始恢復。11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宣布成功實施第500例小兒活體肝移植,占全國兒童肝移植總數的三分之一,患兒術后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別達到93.1%和80%,位居全國首位。
每年有3000名兒童發生終末期肝硬化
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副院長、肝臟外科科主任夏強介紹,在中國,每年大約有近三千名兒童由于各種先天性疾病導致嬰幼兒終末期肝硬化,死亡率超過90%,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先天性膽道閉鎖。這些孩子出生后發現膽管是實心的,膽汁排不出來,從而造成不可逆的肝損傷,患兒臉色蠟黃,全身黃疸,被形象地稱為“黃金娃娃”。
“患有肝病的嬰兒從出生就幾乎不會笑,因為他們一直遭受著病痛的折磨。”夏強表示,先天性膽道閉鎖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八千到萬分之一,如不能接受及時治療,80%的患兒會在一年內因為肝功能衰竭死亡。在未開展肝移植的醫療機構,一般采用葛西手術,但這種治療辦法的一年生存率不到50%。
2006年秋天,一臺長達13個小時由母親捐肝給8個月大孩子的活體肝移植手術順利完成,這是夏強團隊在臺灣肝移植專家陳肇隆帶領下開展的仁濟醫院首例小兒活體肝移植手術。但是,由于患兒各主要器官發育尚不完全,血管、膽管都非常細小,導致嬰幼兒肝移植手術技術難度極高。截至2011年,全國小兒肝移植手術累計開展僅540例,5年生存率僅59.2%。
在全國166家器官移植準入醫院累計開展超過20例的僅有6家,絕大部分患病兒童最終夭折。
要成功實施小兒肝移植手術,必須攻克諸多技術上的難關。供肝從哪里來?嬰幼兒受體與成人供體的體形相差巨大,如何在保證供者安全并損失最小的前提下,切取符合受者需求的部分供肝?如何進行高質量的血管和膽管重建,確保植入供肝存活?

夏強組建了一支多學科參與的兒童肝移植專業團隊,就嬰幼兒肝移植手術關鍵技術、免疫抑制劑應用與免疫監控、供受體手術療效及影響預后因素分析、缺血再灌注損傷基礎研究等四個方面進行研究,牽頭制定了第一部《中國兒童肝移植指南》,將其技術規范在全國推廣應用,使中國兒童肝移植從2011年只占全國肝移植比重的1.8%,發展到目前占10%左右。
七成家庭無力解決孩子移植費用
兒童活體肝移植是從志愿為患者捐獻肝臟的親屬身上取下一部分肝臟移植給患兒,其中既有父母捐獻,也有祖父、外祖父母等。
為了將成人供體的血管與兒童受體成功地無縫對接,夏強團隊積極地與放射科合作,創建三維立體的活體肝臟影像圖形處理技術,使得手術前就徹底“摸清”患者肝內的解剖結構。術中,又通過活體肝移植基于肝靜脈解剖類型的血管成形和流出道重建技術、嬰幼兒肝移植多模式肝動脈顯微重建技術、復雜條件門靜脈重建技術、嬰幼兒肝移植膽道重建技術改進等技術革新,為患兒提供保障。
孩子做好肝移植之后和成人一樣,也需要服用抗排異藥物??紤]到東西方在人種和體質上的差異,夏強帶領移植團隊做了很多研究,在國內率先提出了中國嬰幼兒肝移植術后免疫抑制劑的建議標準。
“盡管技術水平提高了,盡管很多為人父母者毫不猶豫地愿意捐肝救子,然而卻面對不了移植手術不菲的費用。”從2006年開始,夏強陸續地與多家媒體進行聯系,希望為這些孩子爭取到更多社會的關注和支持。 2011年,國內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膽道閉鎖兒童之家”正式成立。該組織與仁濟醫院肝臟外科長期合作,全程救助需要治療的膽道閉鎖患兒。仁濟肝臟外科提供治療方案,目前累計捐款額已達2000余萬元。在仁濟醫院肝臟外科完成的500例肝移植患兒中,70%以上患兒得到了社會慈善平臺不同程度的救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