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信眾減少,荷蘭部分教堂改造成書店、酒店、超市甚至清真寺
馬斯特里赫特是荷蘭南部林堡省的首府,毗鄰德國和比利時邊境。相對于荷蘭其他地區,這里氣候溫暖,有歐洲南方國家的明媚與閑適,也被稱為歐洲的陽臺。這座城市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歐洲的一體化進程。1992年,歐洲理事會在這里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為歐共體建立政治聯盟和經濟貨幣聯盟確立了目標,馬斯特里赫特也因此步入歐洲歷史。
教堂是歐洲城市的地標。作為荷蘭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馬斯特里赫特擁有53座教堂,對于一座12萬人口的現代城市來說,比例有些失衡。隨著荷蘭社會的世俗化,基督教信徒的數量大幅度減少,許多教堂門庭冷落,處于閑置的狀態。近年來,教區管理機構開始尋找普通租戶,啟動大規模的教堂改造工程。
一些教堂變身大學的圖書館、教室和管理大樓,或是改造為博物館、酒店和咖啡館,其中,最為成功的改造項目當屬被譽為世界最美書店之一的“天堂書店”。
從外觀上看,位于馬斯特里赫特市中心一條小巷內的多明我會教堂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略顯簡樸的哥特式立面,沒有任何圣像裝飾,大門采用耐候鋼板,沉重、滯澀而封閉。進入教堂,一切豁然開朗。

教堂的主體部分由中廳和兩側通廊組成,以中軸線為界,右側是一個三層高的黑色鋼架平臺結構,每層依序擺放書架,中間設有樓梯和電梯,連同地下一層共有四層,垂直設計充分利用教堂內部空間的高度。

中廳左側與左側通廊采用水平設計,擺放各類暢銷書籍,舒緩右側垂直結構的空間壓力;右側通廊盡頭的半圓形耳室是兒童讀物區。兩側通廊和中廳上層兩側共有四個尖拱形的玻璃花窗序列,盡顯哥特式教堂特有的輕盈與明亮。飛肋骨架的穹頂依稀可見昔日天頂壁畫的印記,繁華落盡,斑駁的蒼白成就教堂主體建筑樸素明亮的基調,與簡約現代的室內設計形成對比。

中廳盡頭的半圓形圣壇,是昔日哥特式教堂最神圣的所在,現在被改造為書店咖啡角。正中的一組咖啡桌被擺放成巨大的拉丁十字架,再次指向主體建筑的宗教屬性。

咖啡和茶點的價格極為親民,同時提供免費無線上網。除了荷蘭文書籍,“天堂書店”也出售英文、法文、德文等多種外文書籍,此外還有各種音像制品。坐在書店咖啡的一角,背倚神圣,可以看書、閑談,或是上網,也可以面對書店里熙來攘往的人流發呆。
“世界最美書店”的美譽使多明我會教堂成為馬斯特里赫特市的一個文化聚會場所。在“天堂書店”閑逛時,書店咖啡角正在舉辦個人畫展《想像引領創作》,原本用于懸掛圣像的圣壇墻壁上是用彩色丙烯創作的一系列巨幅頭像,波動的情緒,充滿誘惑與激情。在圣壇咖啡座上喝茶時,女畫家瑪杰·布蘭特(Maartje Brandts)就坐在我的隔壁。

作為荷蘭教堂改造工程的范例,“天堂書店”獲得多個國際獎項,馬斯特里赫特市的知名度也因此得到提升。但是榮光背后,也隱含著荷蘭社會在世俗化進程中的無可奈何。
歐洲的世俗化進程始自啟蒙運動,在法國大革命和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中達致高潮,幾經起落,至今尚未終結。在大部分南歐國家,教會仍然擁有很大的影響力;在歐洲北方國家,隨著信眾數目持續下降,宗教的影響力日漸式微。
從信教人口的比例來看,荷蘭是歐洲最為世俗化的國家之一。基督教信徒的減少,也影響到荷蘭的政治生態。基督教民主黨曾經是荷蘭的第一大政黨,隨著社會世俗化進程的深入,該黨的支持率不斷走低,在2012年舉行的大選中得票率排名第六,成為在野黨。
與德國等歐洲國家不同,教會在荷蘭不屬于公共法權機構,在稅收和教育方面,沒有任何優惠政策。荷蘭沒有教會稅,教會的運作經費全部來自信眾的自愿捐獻。信眾人數的大幅減少,使許多地區的天主教和新教教會入不敷出,無法維持教堂的正常修繕與管理,每年都有大量教堂被迫關閉、拆毀、出租或是出售。
在荷蘭,有專門的中介公司從事教堂和修道院的買賣,許多教堂被改造為博物館、餐館、健身房、住宅、倉庫、超市、溜冰場、迪廳、幼兒園,甚至是清真寺。

“天堂書店”所在的多明我會教堂,在過去二百年間,做過馬廄、拳擊比賽的場地和消防倉庫,也曾經舉辦過汽車展和爬行動物展。在改造為書店之前,這座荷蘭最古老的教堂是破舊的自行車室內停車場。一些不在文物保護范圍之內的教堂被拆毀后,大量宗教器物被出口到其他國家,荷蘭也因此成為銷售和出口宗教物品的活躍市場。
荷蘭教堂的“遭遇”,在歐洲并非普遍現象。德國社會的世俗化程度同樣很高,但是教會作為公共法權機構,依然享有許多特權。
作為19世紀國家沒收教會財產的補償,德國征收統一的教會稅,用以維系教會的正常活動。許多人為了免交教會稅,宣布退出教會。德國登記在冊的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中,也有許多是名義教徒,對信仰和教會漠不關心,留在教會是為了繳納教會稅。我在德國留學時,藝術史專業的許多同學都表示不會退教:繳納教會稅是為了保護宗教建筑,與信仰無關。
歐洲大陸的世俗化進程始于法國大革命,但是進行的并不徹底,法國目前約有四分之三的人口信仰天主教。與荷蘭一樣,法國沒有教會稅,教會運作的經費主要來自自愿捐獻,因為信徒眾多,尚可從容維系。
“天堂書店”是荷蘭教堂改造的經典之作:在世俗化的用途之外,保留教堂的神圣,使其繼續作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書店本身能夠堅持多久,也是一個問題。和許多國家一樣,荷蘭紙質圖書的銷量近年來大幅下降,電子圖書的銷量呈現出增長態勢,越來越多的作家走上電子出版之路。“天堂書店”隸屬的連鎖書店網幾年前一度面臨破產困境。從昔日多明我會修士誦經的所在,到馬廄、停車場和書店,教堂的故事仍在繼續。
(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教授、德國波恩大學哲學博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