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不受寵的似乎總是老二?| 中童綜合征
原創 144H 華東師大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
本文共2963字,建議閱讀時間7分鐘


圖片來源于網絡
作者/144H
編輯/Stardust
美編/嵐
■■■
01
前兩天,一位朋友向我抱怨,說自從上了大學之后,越來越覺得父母不管自己了,家里有更小的弟弟妹妹占據著父母的全部注意力,“他們好像有正當理由忽視我了”。
這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一部大火韓劇——
2015年末,一部充滿時代記憶的電視劇《請回答1988》成為韓國的“國民大劇”。劇中講述了1988年在首爾市道峰區雙門洞居住的五家人的故事。
德善家、正煥家、崔澤家、善宇家、東龍家,都各自有著自家的本本經,淚點與笑點并存。

圖片來自于網絡
很多人喜歡德善。
的確。
我們德善,雖然是個瘋瘋癲癲的傻丫頭,但是卻是個很值得喜歡的女生啊。她愛家人,愛朋友,像個小太陽溫暖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圖片來自于網絡
很多人說,在德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02
德善,是家中的老二,沒有姐姐的成績和腦子,沒有弟弟老幺的地位,是家中“最不受寵”的一個孩子,總是懂事的讓人心疼。
劇中幾乎隨處可見“證據”——
德善爸爸常給弟弟買冰淇淋,有一天德善無意間發現,也要求吃冰淇淋。爸爸呢就買了一大桶,回家分給姐姐和媽媽,可德善自己依舊是分得最少的那個孩子。

圖片來自于網絡
在姐姐弟弟要吃雞蛋的時候,媽媽發現冰箱里只剩下兩個雞蛋,那一瞬間她轉頭看向了德善,而德善連頭都沒有抬起來,假裝輕松地告訴媽媽:“我不喜歡吃雞蛋”。

圖片來自于網絡
家里煤氣泄露,德善自己一個人從夢中醒來爬出去,可爸媽只記得姐姐和弟弟,把德善給忘了……

圖片來自于網絡
姐姐因為是姐姐,所以需要忍讓;弟弟因為是弟弟,所以需要被照顧,因為是老二,她理所當然的成為被迫懂事的那一個孩子。
“聽話的孩子沒有糖吃”,這個道理德善似乎從小就知道。她一直在努力做那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但卻也忍不住委屈——


圖片來自于網絡
可能很多家中的老二也有同樣的體驗,相比他們的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中間出生的孩子覺得被排斥或被忽視,這種現象,被稱為中童綜合征。
??
03
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e )的個性心理學家朱莉婭·羅勒( Julia Rohrer )認為:
“第一個孩子在第二個孩子出生之前,一直受到父母的悉心照料;最后一個出生的孩子在前面大一點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離開家后,也會得到專心致志地照顧。由此導致了中間出生的孩子認為自己從來沒有什么關注的焦點。”
而長期處于這種心理狀況下的“中童”,更容易產生沮喪、自卑等消極特質。“他們在壓力下長大,有太多的事情影響發展和個性”(Salmon,2016)。
爸爸:“我家德善,最近很認真地在學習,很辛苦吧?”
德善:“爸,我會真的很努力,不過萬一,我考不上大學,你也不能討厭我啊,知道了吧。”

圖片來自于網絡
在德善陽光開朗的外表下,也有小小的自卑怯弱的一面。
她恐懼,也擔憂,擔心會不會因為自己不像姐姐一樣優秀,而被爸爸討厭,失去父親的愛。
這么說來,似乎中間的出生順序,對孩子的成長發育和人格形成是不利的。但其實,出生次序(birth order)同家庭教養方式、經濟水平、社會環境等一起,共同影響著孩子的生活風格和人格特點,這是不能一概而論的(Adler,1911)。
提起“出生次序”,就不得不提到阿德勒(Alfred Adler)和他的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

圖片來自于網絡
1911年,阿德勒創立個體心理學,認為:性格和成長環境、遺傳均有關系;人有能力改變自己,追求優越的生活。正是由于意識到人格的重要性,他成為第一個強調出生次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學家。
他研究了長子、次子、幼子和獨生子的人格特點,認為出生順序與人格特質基本有以下關系:
出生順序
積極特質
消極特質
長子(女)
養育和保護其他人;良好的組織者
高焦慮;易產生夸大的權力感;不合作;為追求認可而抗爭
次子(女)/中間排行
動機強;合作性好;適度競爭
容易沮喪;擔心被忽視;易產生討好型人格
幼子(女)
現實的報復
被嬌慣的;依賴他人;失敗后的懦夫
獨生子(女)
社會成熟
任性的;易具有夸大優越感;過度自我關注
表1 出生順序與人格特質
與“中童綜合征”的看法不同,阿德勒對中間兒童評價積極,認為次子最幸福。因為父母一般不會給予他們過多的溺愛,他們本身也往往有強烈的追求優越的欲望,雄心勃勃,有遠大的抱負。
同時,個體心理學認為,在問題兒童中,長子和幼子的比例最大,因為他們都在兒童期受到家庭成員們的溺愛,被看做“嬰兒”,從而缺乏創造力,有強烈的自卑感。美國犯罪學家奈在1958年“嚴重的少年犯罪人”研究中發現,長子和幼子比例均超過正常值,同樣佐證了阿德勒的這一觀點。
總之,出生順序只能部分影響兒童的生活風格,但人格發展非常復雜, 還受到許多變量的影響,僅僅用出生順序來解釋,同樣也是不全面的。

圖片來自于網絡
??
04
那么,問題又回到了我們的題目,出生次序到底有什么影響?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向——
Topic 1:出生次序與智力
Topic 2:出生次序與人格
先說智力。
早年間,Galton(1883)發現,在著名科學家中,長子女和獨生子女所占比例較大,超過偶然性規律。Zajonc(1966)提出了一個模型,來解釋長子女在智力和成績測驗中分數高的原因——長子女在成長早期只有成年人與他們相伴,經常與智力水平較高的人相處,因而智力得到較大發展,并且他們智力的成長能從后來輔導弟弟妹妹學習中受益。
但近些年,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Brent Roberts和Damian教授主持了一項新的研究,在分析了大量受試者的IQ后,得出結論:家中最大的孩子智商最高,但是家中不同出生順序的孩子智商之間的差異非常小,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圖片來自于網絡
再說人格。
Sulloway在研究中,使用大五人格量表測試不同出生次序的孩子的人格,結果顯示出明顯差異——與幼子女相比,長子女更有責任心,對新思想也更為保守。Salmon(2007)認為,晚出生的孩子可能更開放,更愿意探索新的經歷。
值得注意的是,出生次序對人格的影響并沒有優劣之分,只是提示,不同出生次序的兒童,在認知風格和行為風格上會有不同的傾向。
??
05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問:
“誒?這不是說明,出生順序其實沒(各)啥(有)影(優)響(劣)?”
沒錯。
出生次序本身并不具有意義,只不過是通過影響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對孩子的不同對待,以及孩子本人對出生次序的看法而起作用罷了。

圖片來自于網絡
筆者希望,讀到這篇文章的你,無論是父母獨寵的獨生子女,還是幸運擁有兄弟姐妹的那個孩子,在覺得父母忽視自己、甚至是誤解自己時,能夠換種心態來考慮——

圖片來自于網絡
“爸爸也不是生來就是爸爸”,
“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
這是德善爸爸對德善的道歉,相信也是每一個深愛孩子的父母的內心表白。
他們可能只是,暫時沒有用對方法罷了:)
參考文獻
[1]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 & 馬曉娜. (2016). 自卑與超越.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 龔文進, 方欣, 陸綺君, & 黎建斌. (2012). 出生次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9), 1389-1391.
[3] 張瑜, & 劉曉麗. (2016). 高校大學生出生次序、人際關系與自尊的關系研究. 知識經濟(11), 139-140.
[4] 袁諒. (2018). 淺析韓劇《請回答1988》中的女性形象. 視聽(5), 106-108.
[5] Iacovou, M. . (2008). Family size, birth order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42(3), 35-57.
小 丘 說
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哪一種因素是能確定地決定你會成為怎樣的人。無論你是父母獨寵的獨生子女,還是幸運擁有兄弟姐妹的那個孩子;無論你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或是不那么幸運的家庭,你都有能力改變自己現在的生活,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多一點寬容,多一點勇氣。
原標題:《最不受寵的似乎總是老二?——出生次序到底有什么影響》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