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你身邊的匡威耐克,美國人腳下穿的鞋,都由這家中企承包了

文 | 華商韜略 周蓉
從70年代,中國人就管起了美國人穿的鞋。
1976年臺灣地區成為世界第一大鞋類出口地區;1986年臺灣地區的外銷鞋類總量達到頂峰,當時全世界每6個人中就有1個人可以穿上臺灣地區制造的鞋。
也正是在一時期,一家乘著時代的浪潮成長起來的中企,成功承包了美國人穿的鞋。
或許張聰淵這個名字對于你來說是很陌生的,但是如果提及匡威、彪馬、耐克你一定覺得熟悉。其實,你腳下的這些鞋子,都來自張聰淵的代工企業——華利集團,他本人也憑借幾十塊一雙的鞋掙出來八百多億的身價,成為臺灣首富。

稱霸臺灣的首富,之前不過也是農人之子。
張聰淵1948年出生于臺灣省云林縣農村,他的父輩以務農為生。張聰淵18歲畢業于嘉義農校,20歲進入云林縣一家鞋廠做普通管理員。
20世紀80年代,張聰淵依靠以往的管理經驗和十分有限的資金創建了自己的鞋廠——景新鞋業。但由于資金有限,最初的工廠建在了農舍、豬舍上。
本就資金不足,他還選擇了當時利潤倒數第一的加硫鞋(帆布鞋)。這個選擇不僅加大了工廠工作難度,還很難保障產品品質。

但張聰淵堅信一個道理 :做別人沒有不做的買賣,意味著企業競爭少,只要做好了,就能活下去。
正是他的堅持與創新,張聰淵挺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雖然工廠多次遷移,但是每次遷移都給他帶來了新的收獲。
20世紀90年代,因為臺灣制鞋業發展停滯,再加上大陸改革開放的政策優勢,臺灣許多鞋企選擇將工廠遷往大陸,這其中也包括張聰淵企業。
在大陸,張聰淵與人進行合資成立新灃集團,在大陸企業從事運動鞋代工。大陸地區原料廣泛,勞動力便宜。很快大陸制鞋業便成功復制了臺灣曾經的輝煌。

新灃集團也成功于1995年在香港成立總部并成功上市。
然而,臺灣的教訓就在眼前,大陸地區的發展也主要依靠勞動力資源優勢。仿照臺灣遵循代工模式所創造的輝煌,也同樣短暫。
大陸地區原材料成本不可避免的增長,同時因為中國制造業興起帶來的區域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勞動力資源成本也在上漲。
這時這些制鞋企業又把眼光瞄準了東南亞,越南當時的工人成本比大陸的一半還少。同時東南亞地區豐富的原材料,又勢必將為制鞋企業的又一次發展注入活力。
2013年7月,張聰淵家族以4.29億的價格購得新灃集團旗下億明投資的全部股權,其主要業務為鞋履產品制造。張聰淵將集團的制鞋業務改名“華利”,從此開始了華利的傳奇。
華利集團繼承了新灃集團的合作伙伴,繼續為耐克,彪馬等企業提供代工,將成品鞋出售以謀取利潤。

▲華利集團主要客戶發展歷程
華利集團經過幾年的發展,成功成為了臺灣鞋企的龍頭企業。
2018年,臺灣地區幾大鞋企平均增速為0.79%,華利的營收卻實現了23.96%的高增長。
在產量上,華利也在臺灣同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2019年豐泰人均鞋履產量為792雙/年,裕元、鈺齊、分別為929雙/年、927雙/年,而華利則達到了1378雙/年。
2020年4月28日,華利集團企業成功實現上市,成為中國A股市場首家運動鞋制造商。

▲華利集團在深交所創業板敲鐘上市
招股書顯示,即使在2020年,大多企業因疫情影響或虧損或倒閉,華利集團凈利潤仍高達18.76億元,同比增長7.27%。
華利的成功上市讓人們看到了傳統制造業的閃光點,也促使其他企業開始思考當人工成本上升時,如何尋求突破。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