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250/粒的片仔癀比茅臺還搶手,消費者小心被收智商稅
文| 徐媛
近日,媒體報道,多地片仔癀限購,甚至脫銷。購物需要登記,貨品限量銷售,有的地方一天限購2粒,開門十分鐘售馨。同市場緊俏相映襯的,是它令人咋舌的價格。一粒藥僅重3克,門店售價高達590元,但在線上已被炒到了最高1250元/粒,上漲了一倍多。若按重量比較單價,茅臺也望塵莫及。
片仔癀還真有“藥中茅臺”之稱,其要價高昂、市場搶手也不是這一兩年的事了。據統計,從2004年到2020年,片仔癀連續提價19次,從325元/粒升至590元/粒,提價幅度81.54%,世人對它的追捧熱情只增不減。這一輪的脫銷和緊俏程度,再次刷新了人們對這一“神藥”的想象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然,片仔癀貴有貴的道理,其原材料中有麝香和牛黃,這些都是珍稀動物資源。隨著珍稀動物保護法的逐漸推行,原材料的供應勢必出現緊張,價格水漲船高并不奇怪,但節節攀升到現在的地步,恐怕還是炒作的成分更多。
別看片仔癀貴得離譜,趕超茅臺,但其治療疾病的范圍相當普通,主要為“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消腫止痛”,可被用于熱毒血瘀所致癰疽疔瘡、跌打損傷等癥,而且它是一種處方藥,受眾群相對小,患者不能自行服用。
但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很多購買者眼里,它可是一顆不可多得的萬能“神藥”,不僅被譽之為“中國特效抗菌素”,還可以治療肝炎,號稱永不過期(實際保質期為5年),甚至傳說可用于治療晚期肝癌。正是在其被過分夸大的“神藥”光環下,購買者一擁而上,造成趨之若鶩的市場緊缺,更有一些投機者囤積搶購,倒買倒賣賺取中間暴利,共同造就了如今“比茅臺還搶手”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局面。
片仔癀從一款治療普通疾病的中藥,演變成世人心中的“萬靈丹”,其走過的歷程同許多被炒至天價的中藥大體相似。先是前期藥企過度包裝、夸大宣傳,有上市公司將其譽為“閩南鎮宅之寶”。加上片仔癀擁有國家最高等級的絕密配方,這就為其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一些炒作者以此為噱頭,大肆鼓吹其子虛烏有的神奇療效,吸引消費者的追崇。
事實上,國家保密配方只不過是中國中藥管理的一種特殊體制,并不是一種功效認證,更不是神藥認證,比如說云南白藥也是國家保密配方。從藥效上講,它同平日容易買到的常規中成藥差別并不大。但消費者更容易選擇前者,認為“國家保密配方”自有其不足為外人道的玄妙之處,片仔癀被推崇成“神藥”也就不足為怪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就這樣,經過炒作者長年累月的宣傳、消費者的口口相傳,加上企業借饑餓營銷制造的稀缺景觀,片仔癀的“神藥”形象深入人心,進而演化成了一種難以攻破的集體心理迷信。用不著藥企再費勁宣傳,一些消費者自動將其奉為瑰寶,不僅買來治病防身,還真以為它永不過期,同古玩字畫一樣,有非同一般的收藏價值,是一個只漲不降、只賺不虧的投資品。哪怕藥品說明書上將療效寫得清清楚楚,他們也視而不見,寧愿相信一些反常識反醫學的傳言,共同參與制造神話而樂此不疲。
如果消費者能夠認清內情,戳破其“神藥”的光環,不再盲目地充當接盤俠,拒絕參與這一擊鼓傳花的游戲,相信片仔癀“連連漲”的形勢就會戛然而止。如今它被哄搶,有價無市,股市上的表現一騎絕塵,就是因為還有很多人不愿意從萬能“神藥”的幻夢中醒來,不愿意相信基本的醫學常理,不自覺地充當智商稅的收割對象。
別看現在看似搶到就是賺到,但沒有商品能夠無限上漲上去,尤其片仔癀的高價是建立在一個并不牢靠的,被夸大、美化的基礎之上。一旦哪一天泡沫破滅,高藥價無以為繼,最受傷還是那些不知內情的、盲目追捧的消費者。茅臺砸在手里還可以自個兒喝喝,可片仔癀是處方藥不是保健品,可不能亂吃啊。世上沒有那么多的“神藥”,在投身這場搶購大潮之前,購買者還請三思,不要因為對“神藥”的迷信,而讓自己的身體和財力受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