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國水安全漸成全局性問題:657個城市中300多個缺水

2013年1月11日,上海金山區,被污染的河道上系掛著油污帶,以防止污染再次擴散。 楊一 澎湃資料
新華網記者近期深入全國多個省市調研后了解到,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受損情況觸目驚心,水安全正成為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為此,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日前聯合印發《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0年)》,將對365個水質較好湖泊進行保護。
現狀
全國十大水系水質一半污染
京津冀地區水安全問題尤為突出。
京津冀人均水資源僅286立方米,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地下水嚴重超采,形成了全國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區;地表水劣V類(喪失使用功能的水)斷面比例達30%以上,受污染的地下水占三分之一;平原區河流普遍斷流,濕地萎縮,功能衰退;2013年調查,海河主要支流皆重度污染,Ⅲ類以上污染水超過60%。
京津冀如此,全國亦然。
全國十大水系水質一半污染;國控重點湖泊水質四成污染;31個大型淡水湖泊水質17個污染;9個重要海灣中,遼東灣、渤海灣和膠州灣水質差,長江口、杭州灣、閩江口和珠江口水質極差。
《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五大水系水質污染,全國4778個地下水監測點中約六成水質較差和極差。
國控重點湖泊中,水質為污染級的占39.3%。31個大型淡水湖泊中,17個為中度污染或輕度污染,白洋淀、陽澄湖、鄱陽湖、洞庭湖、鏡泊湖赫然在列,滇池水質重度污染。而且,大量天然湖泊消失或大面積縮減,“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和“氣蒸云夢澤”的洞庭湖湖面大幅縮小,湖北湖泊面積銳減、濕地萎縮。
全國657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屬于聯合國人居署評價標準的“嚴重缺水”和“缺水”城市。
世界銀行在一份報告中發出警告:用水需求與有限供給之間差距的擴大,以及大面積污染造成的水質惡化,有可能在中國引發一場嚴重的缺水危機。
成因
不管是否高污染高耗水,只要見效快獲利多爭相上馬
只顧眼前利益、注重一己之私—“扭曲的義利觀”是造成耗水過度、水質污染的重要社會心理動因;盲目拉高速度、片面追求GDP—“被污染的政績觀和發展觀”是危害水安全的重要現實“推手”。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王金南說:“在海河流域,各地都在發展鋼鐵、煤炭、化工、建材、電力、造紙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只顧發展,不管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新疆師范大學副校長牛汝極說:“一些地方不顧水資源約束和水環境容量極限,不顧企業是否高污染高耗水,只要是見效快、獲利多的項目就爭相上馬,以求短期內做大GDP。”
我國水利用率較低也是一大問題。統計顯示,目前我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仍為世界先進水平的2至3倍;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2,遠低于0.7至0.8的世界先進水平。而為了控制水質惡化,全國水污染防治費用節節攀升。“十二五”期間,全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投入將達5000億元,年均1000億元。
水安全問題牽扯到“九龍治水”的體制因素。
從事環境法研究30多年的湖北經濟學院院長呂忠梅,用三個“分割”來形容水安全保護立法難以落到實處的原因:一是流域管理上的“條塊分割”,二是區域管理上的“城鄉分割”,三是同一流域水源功能管理上的“部門分割”。
資料顯示,目前長江流域已建水庫4萬多座,已建和在建水電站超過2400座。長江水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上游水庫群涉及多家企業,其調度和管理又涉及水利、電力、交通等多個部門。水庫調度運用大都各自為戰,在遭遇大洪水或干旱時,有時甚至會放大下游洪水或加劇枯水程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