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臨期食品成年輕人新寵,會成為一股消費新潮嗎?

題圖 / 圖源:網絡
原創:NBS新品略 作者:吳文武
人們在逛超市或者賣場時都會發現,有很多在保質期內,但是臨近保質期的臨期商品打折出售,會吸引了不少消費者購買。
最新市場信息顯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選購臨期食品,而且臨期食品更是成為年輕人的新寵,這傳遞了什么市場信號?
01 臨期食品成年輕人新寵
據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日前報道,“臨期食品成年輕人新寵”,引發了市場關注和網友熱議。
在已經頒布有一段時間的《反食品浪費法》中特別提出:食品經營者應當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做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
在過去,臨期食品往往是不少商家面臨的難題,但如今這些臨期食品,不但不愁銷,而且還越來越受到年輕人青睞。
大家都知道,商品保質期往往會影響其售價,商家也會將臨期食品打折出售,折扣從三折到五折不等。
比如一箱原價45元的牛奶,臨期售價只要25元。一盒售價15元的曲奇,作為臨期食品打折促銷,只要8元就能買到。
便宜、劃算成為不少年輕人選擇購買臨期食品的主要原因。
目前年輕消費者青睞飲料、奶制品、薯片等能夠在短時間內吃完的商品。
在某社交網站上,有一個三萬多人組成的“我愛臨期食品”的小組,標簽是這樣寫的: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年輕人愿意選購臨期食品的消費觀點是:用最低的錢,購買到大品牌的零食商品,是一個性價比比較高的體驗。
有很多90后、大學生,包括一些在二三線城市上班的青年人等都是臨期食品消費主力軍。
在大家過去的固有思維中,臨期食品的消費主力軍應該是中老年或者是“大媽”,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認可和選購臨期食品,這反映出:中國消費者的整體消費理念更加趨向理性和成熟。
02 臨期食品能安全放心吃嗎?
臨期食品,是指即將到達食品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屬于安全食品的范圍,如超市的“臨期食品專柜”銷售的即是臨期食品。
早在2012年1月,國家工商總局發文明確要求,食品經營者對即將過期的食品應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也就是說,到了保質期臨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之顧客并單獨出售。
盡管國家層面并沒有對臨期食品有統一的標準和規范,不過有地方已經對臨期食品制定過相應的標準。
比如北京市工商局在2012年對外界公布了“食品保質期臨界”的6級標準。標注保質期1年或更長的,臨界期為到期前45天;(比如罐頭、糖果、餅干等)標注保質期6個月-不足1年的,臨界期為到期前20天;(比如方便面、無菌包裝的牛奶果汁之類)……標注保質期少于15天的,臨界期為到期前1-4天,(比如牛奶、活菌乳飲料、未滅菌熟食、未滅菌盒裝豆制品等)。
在更早的2011年5月13日原國家衛生部發布GB-7718-2011對預包裝食品的保質期做出如下定義,即預包裝食品在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內,產品完全適于銷售,并保持標簽中不必說明或已經說明的特有品質。
簡單來說,食品在其應有的貯存條件(如冷藏或常溫等),在保質期內其食品的品質是完全可以保持品質并能銷售的。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表示,沒有超過保質期的食品,然后是在靠譜的超市或者其他的銷售渠道購買的,消費者不用擔心它有什么不安全的地方。
由此可見,臨期食品仍處于保質期內,是可以吃的。
此外,臨期食品在世界各國都進行了積極和規范處理,比如在加拿大、美國、德國等國家,臨期食品除了降價出售外,還可以直接捐贈給慈善機構,為低收入者提供最基本的食物保障。
03 臨期食品市場規模超百億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購臨期食品,自然就推動了臨期食品進一步市場化和商業化,最近“臨期食品市場規模超百億”的話題也同樣備受關注。
那么,新品略從市場需求端和供給端來解讀臨期食品市場。
從需求端來看,中國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對商品價格仍然有很高的敏感性,消費者除了考慮品牌、品質等因素外,價格是最敏感的因素。
沒有超過保質期,但價格低,成了臨期商品最大的吸引力,也是吸引消費者購買的主要驅動力。
那么,目前市場上有多少消費者愿意購買臨期食品?
根據艾瑞咨詢在今年1月發布的《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在2020年中國消費者調查中,超過4成消費者表示愿意購買并向身邊的人推薦臨期食品。
報告還顯示,(在過去)中國臨期食品消費群體以中青年為主,其中26歲至35歲的占比為47.8%,不少消費者傾向于在大型商超購買臨期食品。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選購臨期食品,這進一步反映了年輕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已經發生明顯變化,只要在安全范圍內、購買商品本身符合個人主體需要,“面子”的事可以放一放。
有市場需求就會催生一個大市場,臨期食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選購,這也讓不少人看到了商機。
比如某電商網站的臨期食品用戶數達到了1.1億,市場上出現了專門垂直類的臨期食品電商平臺。
根據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接近3萬億元。此外,中國每年還進口大量的海外食品,按每年1%的庫存沉淀計算,臨期食品的市場規模至少在百億以上。
新品略認為,臨期食品有著明顯的市場需求,同時又有市場供應存在,臨期食品的高性價比選擇,在未來也將會獲得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臨期食品是一個規模超百億的新市場,前景可期。
04 臨期食品會成為一股消費新潮嗎?
臨期食品市場要實現規范及可持續發展,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市場各方共同積極參與。
目前,國家層面并沒有對臨期食品有較為細化的法律規定,應當進一步完善細則,規范企業的促銷活動,不僅能避免浪費,同時也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
有業內人士表示,對于這樣一個發展迅猛的新興市場,市場相關部門應該進一步完善相關監管政策,以保障消費者權益。
就商家和企業經營者角度而言,科學合理出售臨期食品也是一個切實可行的市場策略,特別是要注意臨期食品的規范管理,進行合法合規宣傳和消費引導。
總之,要牢牢守住臨期食品安全底線。
而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來說,只要是沒有超過保質期的臨期食品,是可以購買食用的,但在購買時要仔細閱讀食品的儲存方法,根據保質期和商家的指引盡快食用。
同時,我們更應該從更大的背景去理性看待臨期食品市場。
大家都知道,臨期食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食品行業產過剩引起的,很難從根本上避免,但在全世界都在倡導節約糧食、杜絕浪費的理念下,臨期食品處理就是一項積極舉措。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13億噸食物被浪費,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400億美元。
而在中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約為3500噸,僅城市餐飲業餐桌上食物浪費量就相當于3000萬人到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
正如新京報刊發的評論稱,節約糧食,實則在耕種“無形糧田”,以此而言,臨期食品成為新寵,既是消費觀念的“返璞歸真”,也是貫徹“反食品浪費”的一次實踐。
隨著未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消費理念的轉變,開始認可和選購臨期食品,未來會不會成為一股消費新潮?還有待觀察,但新品略相信:臨期食品將會成為一種消費新常態。
作為消費者的你,愿意購買臨期食品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