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嗑CP”,當代年輕人的精神避風港
原創 壹心理 壹心理 收錄于話題#壹心理·社會事件47#壹心理·情緒管理9

夏一丹|作者
樸素的樹、如歡|編輯
《call me by your name》|圖源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嗑CP。
從《山河令》到《司藤》,再到如今的《理智派生活》……身邊不少人嗑CP嗑得不亦樂乎。
CP,是Coupling的縮寫,來自日本,原意是志趣相投的人。
最初主要指男性之間的浪漫關系,之后擴展到了所有情侶。
雖然這個說法近些年才流行,但嗑過CP的人應該不少吧?
B站“拉郎配”的視頻中,林黛玉和伏地魔被組了CP!
《司藤》男女主上綜藝發糖,惹不少網友大喊:“甜死我算了!”
我朋友于冉就被《山河令》里的溫客行和周子舒迷得神魂顛倒。
劇還在播的時候,恨不得一口氣全看完。
一邊追劇一邊猛扒王獻之、元好問、徐再思三位詞人的作品。
就因為溫客行在劇里,不時地就掉一下書袋:
“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你若不在了,千山暮雪我孤翼只影向誰去?”
“端的是腰似韌柳,身若飛絮”;
……
這一深扒,讓于冉下了要好好學習古詩詞的決心。
可就是這么容易被詩詞打動的姑娘,現實中的男朋友,卻是個大直男。
在一起沒有“你儂我儂”的甜蜜,全是分分鐘“毫不走心”的暴擊:
跟他抱怨長胖了,他答:“這也正常,你老是吃個不停,還喜歡飯后吃冰淇淋。”
跟他說:“我討厭你一邊玩游戲一邊和我說話”,
他答:“好,那我現在不和你說話了。”
……
這才讓于冉走上了嗑CP的路。
電視劇《父母愛情》,讓于冉嗑上了“團長”江德福和“資本主義大小姐”安杰這對CP。
被江德福各種花式表白感動的她,拉來了男友一起看。
只要看到劇里江德福哄妻子的片段,于冉就催促男友:“快,記下來,這就是我想要的。”
CP嗑得久了,男友總算慢慢開了竅,兩人甜度也不斷看漲。
你看,于冉不僅通過嗑CP打開了個人興趣,還將嗑CP變成戀愛觀摩會,提升戀愛品質。
這就是嗑CP的力量。

嗑CP的快樂,你懂嗎?
嗑CP,大概有以下三種情況:
@小魚
我單身,對找男朋友的態度很佛系。
現實中的男朋友,哪有劇里好嗑。
《搞笑一家人》里邊的李民勇、徐敏靜;
《九局上二出局》也每年一刷,因為特別喜歡劇里的男女主戀愛那種調調。
自己不戀愛,但喜歡嗑。
“嗑CP就像某種情感補充劑,用從CP里嗑到的甜,愉悅生活。”
@柚子
我和男朋友還挺穩定的,但我還是喜歡嗑CP。
我手機里有一個專門的相冊,都是喜歡的CP照。
平時打開看一看,感覺生活都變甜了。
自己有戀愛,也喜歡嗑。
“每一對情侶都有不同的相處模式,想看看別人是怎么甜的。”
@長夜
先是《我的名字叫金三順》,再是《秘密花園》,去年又有《愛的迫降》……
不管和誰組CP,只要有玄彬,我就會去嗑。
骨子里透出來的內斂、優雅,我真的毫無抵抗力。
我和他是沒希望了,但是看偶像和別人戀愛,也挺開心的。
他們或是現在的生活不理想,需要一些小情趣做彌補;
或是對現在的生活挺滿意,但欣賞別人的幸福,分享別人的快樂,也一樣會覺得幸福;
又或是對一些注定無緣的人,哪怕是用祝福的心態看著他,心里也能開出花來……
從這些角度上來說,嗑CP和運動、烹調、旅游一樣,都是在生活中加了一點糖,很自然也很美好。
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稱為“替代性滿足”。
弗洛伊德認為:當人的欲望無法滿足時,就會找一個替代品來滿足自己,消除焦慮感。
藝術、宗教、游戲……都是如此。
更簡單點,其實就是找一個能替自己實現愿望人或事。
成本低,無風險,卻能帶來內心的滿足。
比如嗑CP,對著屏幕,就可以來一場完美戀情,是不是很劃算?

嗑CP中真正需要關注的,
是不曾滿足的缺憾
但是,我另一個朋友程寧,卻感覺自己嗑CP有些過度:
“業余時間,都在刷劇追CP。好像我的整個生活,都要靠嗑CP來支撐。”
她很疑惑:
“嗑CP,也能上癮嗎?”
是的,持續性地追求替代性滿足,很可能會出現對替代性滿足的依賴。
但與其它上癮行為相似,令人“上癮”的從來不是單純的某個物品或者某個行為。
而是物品或行為帶來的那種內在滿足。
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如果現實中得不到,自然會選擇另一種行為模式來安撫自己。
這很正常。
可如果對這樣的缺失沒有察覺,就很有可能被替代性滿足“綁架”。
就像程寧。
她小時候,父母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
家里從來沒有人注意到她的害怕,相反,她每次還要強忍著去勸架,去安慰哭得昏天地暗的媽媽。
最終,父母還是離婚了。
孤單中長大的程寧,從小就渴望有人陪伴,有人能真正地看到她、保護她。
多年來,程寧反復做著一個相同的夢:
夢中,她和一個十分有默契的男人,一起引領一大群人大步向前。她與這個男人互相珍愛,同時也被所有人擁戴。
可每次夢醒后,程寧就陷入深深的空虛當中,心好像被掏空一樣。
為了逃避這種感覺,她開始刷劇嗑CP。
除了必須的工作,幾乎所有時間都投入其中。
看劇時,她會隨時代入自己,被保護、被珍愛、被當成唯一……
看的時候,心情似乎總會好一些;可劇一追完,心里涌起來的失落,卻比原來更多。
因為,無論愛上哪個角色,不管將自己代入得多深,隨著謝幕,幻想式戀愛終將煙消云散。
劇里的甜蜜幸福,與她并不相關。
她心底不曾被滿足的渴望和缺失,如果沒有得到現實的安撫。
那嗑再多CP,到頭來,也只是嗑了一段又一段的幻影。
越嗑,心越痛。
畢竟,替代性的情感再美好,也無法取代一段真實的情感。
我們終究要學會在真實的關系里,找回自己。

通過嗑CP,實現個人成長
所以,CP可以繼續嗑,但是,要帶上“自我覺察”。
凡事適度則可,過猶不及。
那么,該如何確定自己是否過度?
首先,可以評估一下自己嗑CP時的狀態,搞明白自己為何而嗑CP。
如果發現“異乎尋常”的地方,比如:
對某一對CP十分迷戀,看了又看,不斷重復;
為了嗑CP,影響了自己的工作甚至生活;
逃避在嗑CP中,不愿意應對現實人際關系;
……
此時,請不要忽略或回避,試著去找一找:是什么樣的情緒被觸發,讓你有了嗑CP的動力。
當找到了嗑CP的“動力點”或“情緒觸發點”后,不妨做一個自由聯想,看是否有相關的回憶或經驗。
像上文提到的程寧,就在這個過程中發現:
自己只要一看到男主不顧一切拯救女主的劇情,就會瞬間淚流滿面。
那是因為,小時候父母爭吵,自己縮在角落放聲大哭時,從來沒有人看過自己一眼。
這是她心里永遠的痛。
“原來,小時候我曾那么害怕過。原來,害怕的時候,想有人能安慰我,是我內心最大的渴求。”
嗑CP,并不會讓內心的傷口愈合。
逃避,或替代性滿足,都不行。
只有真正地靠近傷口,滋養自己的內心,才能看到、安撫到。
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a. 經常自我書寫
這種寫作,每次可以以“此時此刻,我看到/感受到/覺察到/聽到/想到”的句式來開頭,不要求文采、結構和邏輯。
我將它命名為“想到什么寫什么”式寫法。
能感受到自已,就更容易穩定身心。
b. 關注自己的身體
這種關注,是指注意身體上的感覺:肩膀的酸、胃部的脹、頭腦的緊繃、胸口的堵……
經由身體來感知外部世界,也可以通過身體感知內心狀態。
體會酸痛、緊繃、堵的感覺:
這背后,是不是最近壓力太大?
是不是壓抑了太多感受?
是不是一直有期待沒有滿足?
當然,也可能感受到的就是放松,那就享受這種放松的感覺吧。
c. 定期給自己安排“徹底的停工期”
“停工”的形式不重要,重要是讓人真正放松下來。
這里不是指玩電子游戲、看電視、刷微信,也不是做別的“正事”。
而是摒棄高度思想集中,或是其它什么目的,單純地無所事事,比如:種種花,去森林散散步......
放空頭腦時,內在的感受才會出來,才能好好照顧自己這部分的缺失。
d. 回到現實的親密關系里
在現實世界和人建立關系,這一點很重要。
嘗試和朋友表達自己的脆弱和需求。
也試著去了解和滿足對方的心愿,在真實的情感溝通中得到連接和依靠。

寫在最后
生而為人,難免經歷失落甚至創痛。
這時,嗑CP,的確是一副好的安撫劑。
無論是當做一種放空、娛樂的方式,還是學習與探索自己的機會,都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但一定要記得:區分劇情和現實。
無論嗑多少CP,最終都要回到現實關系或自己身上,這樣,才能讓嗑CP的能量真正流動起來。
嗑CP也好,談戀愛也罷。
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快樂。
點個“在看”,獲得最真實的快樂。
世界和我愛著你。
參考文獻:
1.《替代性滿足:親密關系視角下手游〈戀與制作人〉的用戶研究》(霍連彬米丹)
2.從“替代性滿足”看個體對大眾傳媒的精神性依賴(王懷春)
3.《自驅型成長》[美] 威廉·斯蒂克斯魯德(William Stixrud) / 奈德·約翰遜(Ned Johnson)
- The End -

嗑CP,是我們這代人,欣賞或代入別人幸福的一種方式。
其實,我們從未停止過追求幸福,只是有的時候,現實中的幸福太過縹緲,根本抓不到。
但“小嗑怡情,大嗑傷心”。
“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
哲學大師羅素經典著作《幸福之路》,以明智而直率的文字,讓幸福變得有法可循,觸手可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