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建議全國做喜劇的,都好好看看這檔節目
原創 木大 新周刊

有些截圖,不看標題都知道它出自哪個節目。
今天打開B站,譚Sir還在孜孜不倦地搬運自己的舊番,戳進這些中二標題,同一個世界,還會有同樣的快樂與感動。

傳說B站有這么兩位傳奇人物,一位是法外狂徒張三背后的男人羅翔,另一位是華語地區的道法門門主譚喬。

他們一個是老師,教刑法;另一個是交警,負責執法。照理說,圍繞法律開展的工作,應該是比較嚴肅的。
但這兩人卻有些過分活潑,皆以語言風格風趣幽默著稱,吸粉無數。由他們親自演繹的小品/相聲/段子,還屢屢斬獲滿屏“哈哈哈哈”,以及“XX界郭德綱”“比某晚好笑”的美譽。
如果非要將這兩位人物進行對比,可以發現,羅老師講刑法的時候,時不時喜歡開車;而譚Sir抓的,正是開車違反道法的人。
由此,我們可以大膽地說出推論,譚Sir或為B站法區最搞笑的男人。

譚警官渾身都是梗
譚喬何許人也?
知乎一沒有透露姓名的網友為他寫有一段小傳。
“譚喬,又名譚談?!?/p>
交警譚喬曾主持過一檔名為《譚談交通》的節目,在成都三臺從2005年播到了2017年,以3000多集的數量創造了交通類電視節目中時間最長的紀錄。
節目開播那年,大家伙的電視屏幕上還只有《正大綜藝》《曲藝雜談》和《快樂大本營》,需要工作一周,才能享用一集??僧敃r的成都人,卻能每天邊泡著茶館、涮著火鍋、搓著麻將,邊收看個幾分鐘的“喜劇短片”《譚談交通》。

這檔節目,由主持人擔當了三分聒噪,攝像后期撐起三分粗糙,還有四分給到在成都街頭特立獨行的瀟灑群演。
當這班人馬湊到一塊,猶如妙警遇上笨賊,湯姆遇上杰瑞,再佐以你一言我一嘴的椒鹽普通話,換句話說,就是十分對味。
直到今天,《譚談交通》中的精彩橋段仍在互聯網上被廣泛傳播,創造熱梗無數。舉個例子,不少外地網友都知道——在成都去二仙橋,要走成華大道。下面這個視頻,便是其“萬惡之源”。
回看舊番《二仙橋芳心縱火犯》,這一集養活了整個B站鬼畜區。
一邊是大爺眨巴著撲閃撲閃的眼睛,邏輯縝密,流利作答,一邊是譚警官“充滿耐心”地堅持要給大爺捋清思路,一場跨宇宙級別服務器的聊天由此展開。
兩人你來我往,交手了短短6分多鐘,便運用到重復對白、搶答、諧音梗等經典包袱,笑點極為密集,甚至在節目最后還不忘回繞到“要遵章守紀”的主題上,并加以升華。
小品節目難道不能從此范本中學到“億點點”?

這位是二仙橋大爺的侄子,正所謂叔叔“放火”,侄子“偷車”,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那知乎上的小傳還寫:“他又名團團,號川島芳子,人稱川島警官……”
譚警官辦案雖總不按常理出牌,但總有那么點套路,空耳算其一。他既能把二仙橋大爺的“防火”聽成“放火”,便也能把大爺侄兒的“投共享單車”,聽成“偷共享單車”。
以此類推,他這雙奇異的耳朵,自然還能把“賣膜”聽成“賣萌”,把“蛇形”聽成“色情”,把“勸導方式”聽成“川島芳子”。心有所想,耳有所聞,什么東西能有爆點,譚Sir的耳朵便能聽到什么。

違規者內心os:師傅別念了別念了。
小傳又寫:“坊間傳聞此人精通聲樂、吉他、物理……平生好用歌聲折磨交通違法者,經常在路上攔個男的或女的開始折磨……”
這是因為譚警官總在節目中展現出過人的freestyle能力,心中BGM一響,什么《萬里長城永不倒》《愛情買賣》《我們不一樣》張口就來,歌詞全圍繞“安全”二字現編。
本著海底撈員工“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同款原理,他像唐僧對孫悟空施法吟唱一般,用聲聲魔音貫違法者之耳,好讓他們知道“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的道理。

“此人武藝精湛,等閑三五人不得近身,曾在武警部隊服役,卻精通豬仔的營養搭配和母豬的產后護理?!?/p>
憑借著一身自稱“練過的”功夫,譚警官在長達13年參與交通節目的過程中,除了叫停違法車輛,還抓過小偷,滅過火,也在追“逃犯”的過程中摔過一大跤。
但真面對有人有意與他比劃比劃的時候,譚警官又能迅速地轉移其注意力,將話題扯到明星八卦、野史趣聞,或想當年自己養豬的故事上,“化險為夷”。
現在,上面提到過的什么諧音梗和freestyle大家可以通通忘掉了,因為它們所有技能點加起來,都比不過一種名為“洗腦殼”的能力。
洗腦殼便是譚警官的殺手锏了,所以《譚談交通》又名《譚·除了交通·什么都談》,所以那小傳最后也提到:“廣大交通參與者聽聞其曰,‘到邊兒上聊一聊’,無不萬分驚恐……”

沒有人能逃得過譚Sir的洗腦殼術
世界上最有趣的劇情,就發生在譚Sir執勤的馬路上。
一般的交警執勤,讓違法車輛靠邊停,請駕駛員出示駕照,隨后進行糾正或處罰,便是全部的主線任務了。譚Sir也不例外。
但他又更擅長在支線上大做文章,將一成不變的執法日常,擴充為許許多多期一波三折的精彩普法故事。
以《譚談交通》的第一個小爆款為例。這集開幕就不一般,譚Sir在路上看到一堆沙發自己在車道中行駛。

他攔下車輛,經過簡單交流后發現是一位做二手家具生意的老板,為節省運輸費用而為之。
本來,弄明白原因,將沙發卸下來,教育兩句,做完這一兩分鐘的事,這個故事就可以翻篇了。
可下一秒鐘,畫風一轉,隆重的背景音樂響起,鏡頭從路邊落滿灰塵的樹葉一側,慢慢推進,轉向人物正面。兼職主持人的譚Sir介紹道:“歡迎來到《譚談交通之權威、深度、高端訪談》節目……”

隨著他這一開口,小警察和小老板的姿勢也不由自主地端莊了起來。

座椅是由一張完整沙發鋸開兩半的,茶幾也是剛從電瓶車上卸下來的,再加上兩瓶礦泉水,這便營造出高端訪談的氛圍。
兩人展開深度交流,從用電瓶車拉家具的原因,聊到了全球環保前沿的哥本哈根會議;又從二手家具的廢物利用理念,扯到了經濟危機、貨幣政策的放松。
看到這里,大多數人都會心生疑惑,這是檔啥子節目來著?
這便是譚Sir的洗腦殼能力了。詳細解釋起來,便是“不懼將話題扯開十萬八千里之外,等到時長撐夠了,再強行回歸主題,進行升華”。
更奇妙的是,這種對洗腦殼機會的過分追逐,讓譚Sir練就出一身“柯南體質”,在他的節目中“到成都街頭走一走”仿佛成為了一種獵奇行為,一抓一奇葩,喜劇效果分分鐘拉滿。

連日本電視臺也買了節目的幾集版權,稱譚Sir為“名物警察官”。
他剛抓了一輛違法沖紅燈的貨車,結果站在車頭前聊天時,隨手一撩,便能觸發司機加裝的遮號牌裝置。
譚Sir非但面不露怒,反倒借用灰袍法師、白袍法師的梗,來稱贊司機之狡猾,違法技藝之高超,甘道夫聽了都會說這反諷真妙。

他能夠三言兩語,讓違法者對一身警服放松警惕,進而在真交警面前故案重犯,簡直是前互聯網時代的老陰陽人。

他總能挖掘出普通人一般羞于在旁人面前展示的隱藏技能,但究竟成不成功,那還得另當別論。


洗腦殼是喜劇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喜劇的本質是悲劇。B站上有400多萬人觀看的“福貴”大爺視頻,是余華小說《活著》的另一個版本。

大爺年近70,家里父母親、大哥、妻子、孩子全都先后離他而去。他只能和自己智力不健全的弟弟,還有一條狗相依為命。
命運讓大爺幾乎一無所有,卻給他留下了樂觀。他告訴譚Sir,自己不被痛苦所困的方法,是“向前看”。
這個在馬路邊邊進行的采訪,一語雙關。這檔節目出乎人意料的地方也正在此處,腦殼洗過,笑也笑過,罰也罰過,教育也教育了,但它還總能給當事人或屏幕那頭的觀眾留下點什么。

鏡頭里的譚Sir不是在道路上,就是在苦難人的生活里。
在一些被“善意遺忘”的細節中,面對那些迫于生存壓力,無奈違反道法的底層勞動者,譚Sir很少收罰款,他會幫他們卸下比人身還要大上許多倍的重擔,主動來到他們生活的環境,留下幾張“傳說中是觀眾愛心捐贈”的紅票子。

B站上看節目時,有一句印象很深的彈幕是這么寫的,“要不是被生活所迫,誰愿意用這一身才華”。


交通節目還能這么拍?
譚喬曾自述,最開始做交警的時候,他糾正了一個違法行為,處罰了一個人,自己還要在人后挨罵。
當時的交警內部有一則規定,“與糾正交通違法行為無關的話不能說”。在領導看來,執勤的過程中噓寒問暖屬于浪費時間。
“可不管對某一個人的執法有多重,它起到的宣傳教育意義,是不足以讓其他人轉變的。”譚喬決定尋求改變,他總在多問一句“為什么”。

“經典詠流傳”,譚喬上央視《向幸福出發》欄目截圖。
追問過原因,他在執法的時候也能看得更明白些。
首先,一個城市文明的程度跟總體的經濟是有關的。越不發達的地區,本身的交通基數并不大,交通事故并不多,大家就不引起重視。所以有些可能是小地方沒人管的習慣被帶入大城市,才被我們看到了。
另外更大的可能,他/她真的是處于一種生活上的無奈。比如拉貨的,老板叫駕駛員來,說你該超載超載,被抓到了罰款我來交。你要不要超載?你不超載就別拉了,哪個愿意超我讓他拉,對吧?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文章開頭另一位對法律深有研究的羅老師提過,“不要去當理性的事后諸葛亮,開啟上帝視野分析案情,在判斷每個案子中,最重要的是要采用事前一般人標準”。
所謂“一般人標準”,很簡單,便是將自己代入當事人的身份,看自己會怎么做。

比如他主動邀請開電瓶車的小伙們一起搖擺做功。
常有人質疑《譚談交通》的真實性,怎么那么多奇葩,那么多感人的故事,全讓他給碰上了?
原因其實很簡單,節目錄制需要保證一定的安全性和音畫質量,路上車輛更為密集,與我們更貼近的成都市中心,譚警官的白色捷達從未開進去過。他和攝像君,一直捕捉的都是成都的“圈外人”,與他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
行駛在那些道路上的,要么是外來車輛,要么是常年扎根于這片區域的人。他們聽的是《愛情買賣》,開的是自己組裝的電瓶車,睡的是不知從哪兒撿來的二手床。
觀眾看節目會覺得好笑,會感動,這有一定程度是由譚警官和這部分人之間的信息差所導致的。譚警官扯明治維新,他們未必能聽得懂;他說出德瑪西亞,他們也接不上梗。

譚警官洗腦殼的時候,身邊人總是很懵,從背影也能看出來。
前面那位賣二手家具的呂老板,他其實在節目中連“哥本哈根”四個字,是以什么順序組合都沒弄清楚,還會把“河上有污染”理解成“和尚被污染了”,但這并不妨礙他深諳產業上下游的邏輯,對調控地價樓價的重要性有所體會。
而譚警官辦案的視線,也總與這些人保持水平。每一次跨服聊天,他都在努力地理解對方。
人是站到同樣的高度上了,才能產生相似的情感與邏輯。

違反道法還害羞?那咱蹲下來聊聊。

但也有可能落入雙雙腿麻的場面。
后來,隨著城市化進度條的前移,電子眼取代了不少交警的工作。成都的馬路上,譚Sir的白色捷達也越來越顯眼,人們遠遠看到它,要么下意識規范起來,要么主動犯點小錯,為了上電視,能紅。
一檔歷時再長的交通節目,一段奇奇怪怪但又充滿煙火氣的成都馬路牙子野史,也會來到被時光塵封的那刻。
幸而今天打開B站,譚Sir還在孜孜不倦地搬運自己的舊番,戳進這些中二標題,同一個世界,還會有同樣的快樂與感動。

看過影評人梅雪風寫的《虛無的質感》,他認為,“人生真正的戲劇是不需要編造的,因為它的原生態里,潛藏的暗流已經足夠動人,它自有精密的邏輯”。
《譚談交通》這一出喜劇,也“絕不只是抖機靈,滿足于表面上的快感”,而是真正觸及了怪現象背后的實質。

多年后譚警官再遇有緣的二仙橋大爺,說:“我們加個微信吧。”大爺又撲閃著眼睛,掏出了他的老人機。

《豆瓣9.6,最好笑也最悲傷的節目停播了》往事叉燒
《交警譚喬:我們維護的是法律的尊嚴,不是哪一個警察的尊嚴》正午故事
《“話癆”譚喬的成都十三年》放送空間站

?作者 | 木大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原標題:《建議全國做喜劇的,都好好看看這檔節目》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