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折花相贈: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在古代,“贈花”可以說是一種表達情意的重要方式。早在《詩經·溱洧》篇中,就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的描寫,說的是在三月三上巳節的時候,青年男女一起游春,互相贈花來表達愛慕之情。
詩人李白也曾寫下:“何以折相贈,白花青桂枝”的詩句。“贈花”所承載的,是人們的浪漫情思。
而說到文學史上最有名的“贈花”,要數那句“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這句詩的背后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呢?我們今天就通過這首《贈范曄》來一起了解一下。
贈范曄
(南北朝)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這首《贈范曄》的作者陸凱和范曄是好朋友,范曄就是《后漢書》的作者,也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和史學家。
這首詩就是陸凱率兵南征到了梅嶺一帶時,寫給遠方的范曄的。“梅嶺”有人說是在今天的揚州,也有人說在江西。
當時正是初春時節,陸凱漫步山野,梅花也都盛開了,放眼望去,梅枝縱橫,真是好看極了。但眼前景色越美好,就越讓人思念遠方的朋友。
他回頭北望,想到北方肯定還是天寒地凍、萬物肅殺,在那里的好友范曄,哪會像我一樣有花可賞呢?
正當他在感慨的時候,迎面竟然遇到了負責傳遞官府文書的驛使。陸凱靈機一動,折下一枝眼前的梅花,托他帶給范曄,并附上一首小詩,就是我們今天欣賞的這首《贈范曄》。
詩的后兩句說:“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意思是說,我身在江南也沒什么好送給你的,只有將這一枝能代表春意的梅花寄給遠方的你。
其實,物產豐富的江南又怎么會是“無所有”呢?只是再好的禮物,都比不了此時我想和你共享春光的心意。
全詩沒有用一處筆墨強調兩個人情誼的深厚,但是又有誰,不會被“聊贈一枝春”這樣浪漫而純粹的情誼打動呢?
“一枝春”的意象也因此被后世用作詠梅,或者是寄予相思的典故,而且形成了詞牌名“一剪梅”,被后人銘記千年。
收到友人從江南寄來的一枝梅花,不妨將它插入瓶中,就可以讓這春色多停留幾天。
其實,關于這“插花”,可以說是大有學問。尤其是到了宋朝時,“插花”更是與焚香、點茶和掛畫并稱為“文人四事”。
我們今天要一起欣賞《宋人人物冊》中的這幅畫,可以說就是當時文人雅趣的真實展現。

▲《宋人人物冊》 北宋 佚名
絹本設色 29cm×27.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畫面中的環境和格局,可以看出這應該是書房的一角。只見主人公坐在榻上,他右腿抬起,左手拿著書卷,神情淡然,仿佛陷入了沉思。
他左側還放著一個紅色的“憑幾”,主要是為了方便倚靠,一旁還有童子正在“點茶”。

他們身后是一架花鳥屏風,描繪的是江邊景色,沙洲上蘆葦搖曳,芙蓉花下還有一對鴛鴦,遠處的大雁從水中飛起,一派悠遠的景象,也為整幅畫面增添了景深的效果。

更有意思的是,在屏風的左側,還掛著一幅主人公的畫像。畫像中人物眼神看向的方向,正是現實中主人所在的位置,營造出了一種神秘的氛圍。

而且一般來說,文人將自己的畫像掛在家中,一方面反映出對于自身價值的認可,另一方面,這就像是時刻對著鏡子反省,可以洞悉利害得失,從而獲得心靈的超脫。
除此之外,畫中的其它陳設也非常考究。在畫面的右側,放置了一處案幾,上面擺放著書卷、古琴和焚香爐,還有一把精美的座椅擺放在案幾一側,從這些擺設就可以看出主人極高的藝術修養。

在畫面的左側,是一個做工精美的爐子,荷葉為底,荷花為托,造型獨特。

畫面左下角擺放的是用作熏香的器具和一個貯水的壇子,這些細節的著意設計,都襯托出主人對于高品質生活的追求。

在四周布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畫家精心安排在畫面正中央的一瓶鮮花。

它被安放在一個奇石花臺上,瓶中綻放著四五枝鮮艷的花朵,看上去生機盎然,也為整幅畫面增添了清幽和雅致的韻味。
元代張雨在散曲《水仙子》中曾說:“掛一幅單條畫,供一枝得意花,自燒香童子煎茶”,這樣的場景和這幅畫描繪的意境,可以說是非常契合了。
其實說到玩賞瓶花,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寄托了文人對于回歸自然的向往。高山流水,原本遙不可及。但是把原本生長在山野之間的鮮花,擺放在自己觸目可見、觸手可及的地方,仿佛也將自然的氣息轉移到了自己的心中。
無論是“聊贈一枝春”的浪漫情誼,還是“供一枝得意花”的文人雅趣,我們都可以通過這些花間雅事,來品味時光流轉中,“花”帶給人們的美好享受和心靈的慰藉。
原標題:《折花相贈: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