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何人到中年就容易油膩

一早看到朱岳感嘆:“人到中年,不招人討厭很難。”
這讓我想起此前有一次和朋友的相談,他剛過四十,早就是職場高管了,不過他說,現在和年輕的90后下屬說話都很小心:“不小心說錯一句什么,可能就會讓人覺得挺‘油膩大叔’的。”
當然,能這么想的,通常就已經不會“油膩”了,因為真正“油膩”的人,恐怕才不會顧及別人怎么想。不過,這確實也表明了當下社會心態的一種微妙變動:人到中年后,就要為自己的形象負責,不要讓人(=年輕人)嫌惡而不自知——每個人都年輕過,于是這又常常意味著“不要變成自己曾討厭的樣子”。
1

“油膩”,是2017年才躥紅的流行詞,就像很多這類網絡用語一樣,它并不是以前沒有,但卻在網絡社區的年輕人亞文化中被賦予了一種全新的含義。
盡管它盛行已久,但似乎還很少有人認真去考慮這樣一個社會現象:為什么“油膩”一詞經常和“中年男性”聯系在一起?又為什么會在此時才變成一個“問題”?
這個詞的盛行,起于作家馮唐的一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在這里就已經將“油膩”和“中年猥瑣男”掛鉤了起來。所謂的“油膩”,在他筆下大抵指的是一種令人不快的做派,諸如身材走形、不修邊幅、舉止粗俗,簡言之,是一種不體面、不優雅還不自知的外在表現。
據此來看,它原本的意涵其實是審美取向的,帶有某種嘲謔的意味,而所呼應的則是近年來對男性氣概的危機感和焦慮感:隨著消費文化的興起,大多數人的精力和志向越來越多地投入到個體化的閑暇生活中去了,此時,在一個日漸多元的社會生活中,男性品味和風格款式也開始向多樣化發展。
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這種多樣化不僅造成了男性氣質的混亂認識,很多人陷入無所適從。很多男性是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形象”也是需要“打造”的。
到此為止,這仍然是時尚生活才會關注的焦點,然而近兩年來,“油膩”開始被迅速挪用來指代任何令人厭煩的做派——那不一定是外表上的不修邊幅,倒常常是言談舉止中的世故,那種“說話一套一套”的腔調。
漸漸地,這已經不再是一個中年男性自我警醒的外形修飾了,而成了年輕一代反感不同領域中年大佬說教傾向時的銳利武器。體現在人際互動中,就會帶來一種微妙的相互感應:很多中年高管都曾和我感嘆過,如今“隊伍不好帶”了,就算自己是出于好意在教下屬,也可能會因為不自覺流露出來的“教你做人”意味,而招致年輕人的嫌惡。
耐人尋味的是,當這種審美趣味和權力結合起來之后,最終表現出來的“油膩”,其實很接近于傳統所說的“俗”。這在文藝領域尤為明顯,一些中年人不思進取,大半輩子都愛畫青春美少女,審美既陳舊,趣味也單調,還夾雜著對女性過時的權力關系想像,這就讓人感覺“俗不可耐”。
這樣,“油膩”作為一種標簽化的指控,表達的是年輕人對權力規訓的警惕、反感和拒斥,它乍看是審美的,其實卻是“反權力”。對“油膩”的反感,正折射出對“單純”、未被污染的推崇,借用《臥虎藏龍》里玉嬌龍的臺詞,“你們這些老江湖,怎么見得到本心?”
2

當然,在任何一個時代,年輕人都會有這樣看不慣前輩的傾向,這恰恰是一個社會自我更新創造的活力所在,但在此仍有必要問一問:為什么是在此刻出現這樣的流行語?這究竟折射出什么社會心態?
畢竟,如果我們不清楚這些不滿的根源,不僅無法回應問題,甚至新的一代恐怕也很可能又會同樣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油膩”。
在這里,“油膩”其實指的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人在長久的生活歷練中,順應并接受了外部規范,學會在名利場上逐漸變得世故、依傍權力而失去本心的過程。這是無數現實主義小說中一再出現的現象:一個人在向上爬的過程中,逐漸變質了,他變成了somebody(重要人物),但離自我越來越遠了。
美國學者喬治·夏勒在《最后的熊貓》中,回憶1980年代來華時的經歷,就曾說道:
我在中國遇到的生物學家,大多年滿五十歲就在心理上宣告退休,一心一意保護既得的地位,避免被年輕人奪走,盡量不引人注目,等著領退休金。
像這樣的心態,很容易導致在整個心態上認同現有的權力結構,甚至轉過來教訓年輕人“做人”。也正是因為他們“多年媳婦熬成婆”,在權力結構中所處的位置,使得很少人能公開刺穿他們的“油膩”,其結果使得他們更加“油膩”而不自知。
這也是為什么“油膩中年”的形象很少會和女性聯系在一起,因為至少在中國社會中,往往是男性更多在名利場上打滾,人到中年也更有可能躋身“大佬”,占據社會資源,而女性由于在權力結構中邊緣化的位置,相對就較少受到這樣的誘惑與腐蝕。更進一步說,女性也始終更關注自我形象——既是出于自我欣賞,也是出于對他人評價的更加敏感,這本身就阻止了她們變得過于“油膩”。
從社會心態上來說,這也意味著當下年輕人含蓄地表達出自己的不滿。毫無疑問,“油膩”的反面是“本真性”,也就是坦誠地表現真實的自我。對這種理念的推崇幾乎到處可見,像“活出你自己”、“我就喜歡”這類廣告詞的流行絕不是偶然的。在這里面隱藏著一個含蓄的批評:你們這些老人為了向上爬而壓抑、放棄自我,但“我們”不會。
這可能是“少年中國”可貴的勇氣,也可能只是太天真,又或者,不過是一種玩世不恭的嘲弄。但它至少做到了一點:將原先誰都不覺得有問題的一件事,變得“問題化”了,從而至少促使人們竭力設法去避開“油膩”這個標簽。
這能不能推動真正的社會進步且另說,但在某種意義上,這種觀念的萌生,就說明社會的進步已經出現了。
原標題:《為何人到中年就容易油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