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關系一近,我就想逃”:這是愛無能嗎?
原創 簡單心理APP 簡單心理 收錄于話題#如何才算真正的愛自己?Ta這樣說10個
每個人都期待擁有親密的關系。有一種情況是,渴望擁有關系,但好像距離太近又會開始覺得不舒服。每當擁有一段關系,就會隨之產生許多負面情緒而拒絕關系中的另一方走得更近。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并沒有認為這樣是對的,想要顧及對方的感受但又不想自己不舒服。
好像被這樣的關系模式綁住了,那我們該怎么辦呢?
我們挑選了一位真實用戶對#親密關系#的提問,并邀請到學員咨詢師對提問做出專業解答:
“我的每段“戀愛”都只能停留在曖昧階段:有心情就聊天,有時間就約會,但不需要彼此報備,也不需要認識周圍的朋友,這種松散的關系更能讓我滿足。一旦對方表現出積極主動想更進一步,我就覺得不行了,平衡被打破了,這段關系要不得。
仔細想想,不止戀愛,好像所有親密關系我都不太會處理。從小我和父母的關系就很淡,所以當明顯感受到父母的關心突然增多時,我也是下意識反應這種關系要不得,畢業后不顧反對離開了家鄉直奔北上廣。朋友也是,每年生日是我特別怕的月份,就怕哪個朋友突然提起,要不要聚會慶祝一下。反而安安靜靜度過才最能讓我舒服。
可矛盾點在于,我沒法做到完全自洽。雖然大多數情況下我并不覺得孤獨,但也會有羨慕身邊朋友的時候,也會為沒有回應父母的情感需求而內疚。而且只要一冒出這種想法,我就是變得焦慮,覺得自己不正常,不知道該如何緩解?!?/p>
學員咨詢師-王海馨說:
“任何一種依戀類型或者是人格的分類都只是幫助人們去探索自己而不是簡單粗暴的貼上某種標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p>
看到你描述了自己在親密關系中的一些模式和困惑。一方面,你覺得較為松散的關系會讓你感覺更舒適,一旦對方表現的更親近,就會讓你倍感壓力和緊張,想立刻結束或逃避這段關系。但另一方面,你有時又會羨慕那些能夠擁有更加親密的關系的朋友,也會為沒有能回應到親人的情感需求而內疚。這種矛盾的感覺讓你既糾結又焦慮,不禁對自己產生質疑,為什么他們都想要和我更親近而我并不想,為什么我和他們都不一樣?甚至覺得自己不正常,想知道自己怎么了。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依戀理論,主要分為三種依戀類型:安全型,焦慮型和回避型。其中回避依戀的類型通常是高度獨立的,不喜親密,缺乏承諾,常破壞任何有可能發展親密的關系。它常被用作防御機制。在兒童時期,如果他們的照顧者不能不斷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很快就會明白依賴他人是徒勞的,他們只能依靠自己。成年后在親密關系中,他們無意識地把對方推開,試圖不重復他們童年與照顧者的經歷。比如先一步結束他們的關系,其實是因為害怕對方會結束關系。這樣做是為了保護自己,控制局面,因為這是小時候做不到的。
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的可能性,即便真是這樣也并不意味著你就是不好的,不正常的,或者是你說的愛無能。任何一種依戀類型或者是人格的分類都只是幫助人們去探索自己而不是簡單粗暴的貼上某種標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你能夠體察他人的情感需求并產生感受,也會對良好的親密關系產生一定的渴望,相信你是可以感知愛和付出愛的。但是當對方靠近,那個讓你特別怕到無法耐受而必須要立即逃離的東西究竟是什么?
可能那個恐懼的背后隱藏著很多很多,它們需要被訴說。如果你自己尚覺察不到,可以找一個咨詢師聊一聊。相對于現實中的關系,咨詢關系是安全的,你可以在倫理設置的保護下和咨詢師一起探索自我,找到那個能讓你自洽的存在方式。祝愿未來的你既能保持自己的邊界,又能和他人保持更親密的連接。
學員咨詢師-陳忱說:
“聽起來真正的關系‘缺點’很多,但是真正的關系有一個優點,就是真實。”
既然你說到關系,那我很想和你探討一下,什么是真正的關系?因為真正的關系是復雜的、不穩定的;真正的關系你是要去投入以及付出的;真正的關系有時候是會讓你心力交瘁的;而且你要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你會依賴這個人,他會對你越來越重要,重要到可以牽動你的喜怒哀樂。
聽起來真正的關系“缺點”很多,但是真正的關系有一個優點,就是真實。你會與一個真實的人建立一段真實的關系,你可以說你想說的真實的話、做最真實的自己,雖然你要承受矛盾、不確定、累,但是這才是真實的與一個真實的人在一段真實的關系中,聽起來很繞,但是這樣你才會有真正的活在這個世界的,存在的感覺。但是為什么會變成你覺得的“愛無能”?
心理學中的依戀模式,就是在嬰兒期有一類叫“回避型”依戀模式,大意就是小時候與父母的分離不會哭,與父母重聚又會回避、走開或掙脫,不與父母親近,整個過程注意力都在探索自己的玩具中。這樣的小孩長大了就會變成“冷漠型”,就是對依戀體驗表現冷漠,也會有“唯恐親密會破壞感情”的感覺。
但是這樣的模式,其實是從小與父母互動中,孩子為了存活下來學會的賴以生存的“技能”,可能小時候父母對孩子共情不足、父母本身可能對情感的表達也比較抑制、或者孩子感受到經常被父母拒絕等等,都可能是形成這樣模式的原因。這會導致長大以后這類模式的人會回避親密、回避依戀,會對任何激起他們去尋求他人幫助、連接或關心的感受、想法或欲望,保持距離,會“強迫性的依戀自我”。
那還能不能改善呢?雖然,可能你會是“回避型”的這種依戀模式,但是這個模式也是當你感到危險、不確定、不安全的情況下,會激活的一種模式。當你足夠安全的時候,其實你還是處在“安全模式”中的,但是這也會讓這樣類型的人喜歡“自己呆著”,因為這樣確定性最高,安全系數也最高。
想要改善,其實還是要在建立一段真正的親密關系或是嘗試進行心理咨詢,但是這樣依戀類型模式的人也會比較難以進入心理治療中,好像尋求幫助、支持,對于這樣的模式的人來說,感覺像是在邀請拒絕,但是如果一點一點試著讓自己進入一段真正的關系,無論是親密關系或是咨詢關系,都能讓自己的內心不再僵化,變得自由,這將會是一段勇敢但又充滿力量的旅程。
學員咨詢師-唐銘浣說:
“從一般關系到親密關系,我們需要重新調整自己的邊界,還需要重新學習如何和一個人相處?!?/p>
我想關于戀愛和關系中的依戀理論許多人都應該很熟悉了,今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往往我們如何和他人互動,尤其是在親密關系的互動很受父母的影響。從小我們就在有意無意的觀察父母怎么相處,從父母的態度嘗試去理解這個世界、理解自己。如果父母關系長期不好,父母的情緒不穩定,這個孩子從小就很容易覺得關是危險的,但是人天生就渴望和他人的聯結,這無疑是很痛苦的。這里提到的情緒不穩定,包括容易發脾氣、常常焦慮、冷暴力等等。
人類安全感的建立需要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不僅僅是自然和經濟的相對穩定,還有孩子在這個家是否能感到安全,在這個家長大的孩子能否做自己。無論是冷漠還是過度焦慮的養育者都沒辦法接受一個孩子去做自己。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往往會把安全感議題帶到成年,一旦關系近一點,便不知道怎么做才好。還會對安全感建立有影響的就是創傷事件,這個會需要專門的創傷事件處理。
從一般關系到親密關系,我們需要重新調整自己的邊界,還需要重新學習如何和一個人相處。一個安全感足夠的人可以告訴對方自己真實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要,也不會因他人的不理想的回應否定自己。在關系磨合階段有足夠的能力去處理沖突或者去學習新的處理沖突的能力。但是這對一個安全感不足夠的人來說是恐怖的,本就不夠的安全感,關系里一個小小的摩擦可能就會把自己帶回童年不安全的回憶體驗里。如果說讓一個未打開覺察的安全感去學習認識對方、怎么相處,“覺得自己不好”這樣的想法可能還會淹沒自己。
而成年之后真正有效治愈安全感的是一段安全的依戀關系,在現實生活里,鮮見可以真正在親密關系里直接治愈的,因為成人之間是需要有條件的接納,而一段咨訪關系可以。成年人的安全感還建立在實際“做”的基礎上,我可以做到以前害怕的事情,一邊害怕,一邊去做,做一點,安全感更多一點,這個過程一段好的關系可以作為支撐。
學員咨詢師-劉江宜說:
“在我看來,你的內在充滿了力量,這股力量引導著你不斷去創造屬于你自己的空間。”
“每段‘戀愛’都只是停留在曖昧階段”,“不止戀愛,好像所有親密關系我都不太會處理”,從這些片段里面,能感受到你內在好像有一個固化的關系模式,這個模式是:與他人關系必須控制在一個相對遠的狀態中,一旦過于靠近,就會被打擾,令人不安和焦慮。
成人的關系模式通??梢栽趮胗變弘A段找到影子。早期撫養關系占據了兒童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它與情感的滿足(和剝脫)密切聯系,精神分析學家認為它構成了所有關系的模板。如果把人想象成一臺電腦,早期的關系體驗,就好像是給這臺電腦裝系統,未來生活中的關系都會受到系統的限制。就好像蘋果操作系統不能安裝微軟的軟件。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親密關系的焦慮呢?以愛情為例,一旦墜入愛河,個體的私人邊界似乎也隨之融合。(Michael Jacobs,2012)而這種體驗并非令所有人都會興奮,對童年期被過度侵入和照顧的人而言,當關系親近時,可能會更多體到焦慮、不安。當孩子正在開心地獨立玩耍時,如果父母不斷地打擾、限制,例如喂食、擺弄衣服、收拾衛生等,此刻的孩子很容易體驗到焦慮,因為她難以形成自己的空間和邊界?!爱厴I后不顧反對離開了家鄉直奔北上廣”,是你試圖打造自己內在空間的行為表現。
在我看來,你的內在充滿了力量,這股力量引導著你不斷去創造屬于你自己的空間;“沒法做到完全自洽”,表明你能清晰地感知自身對關系的需要,這是非常好的起點,關于關系,提供一些觀點給你參考:
1.人的一生,一方面是與他人親密交往,另一方面也有獨來獨往,二者之間總是此消彼長。一個人如果沒有獨自探究的體驗,將一無所長,缺乏主見,成為他人的附庸;但倘若始終無法與人親密,又難免自我封閉,消弱人的社會性。
2.人都有著對關系的需要,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滿足這些需要。當知道了自己需要是怎樣時,嘗試幾種不一樣的方式去滿足,看看哪一種才是自己最喜歡的。
學員咨詢師-范珺懿說:
“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以集體主義為主的社會,人們普遍更傾向于以一個團體為單位來進行社會活動。”
在生活中,我們是迥然不同的個體,能夠看到在情感上你非常清晰的明白自己的個人舒適度,但是當目光注視到自己身邊的朋友跟家人的時候就會進入一個內心比較沖突的狀態,甚至認為自己“不正?!?,也不知道應該怎么去面對自己在親密關系中的選擇。
或許我們應該把這個問題分拆一下,首先的問題是讓我感到舒服的關系是停留在曖昧期的關系,這樣的關系不需要為對方負擔太多的個人責任跟義務,更多的是享受當下兩個人相互相處的時光。喜歡停留在這樣關系的我是“正常的”嗎?
那么我們先從社會角度來看一下,因為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以集體主義為主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人們普遍更傾向于以一個團體為單位來進行社會活動。就如同你所說的慶生這樣的事情,大眾普遍傾向于聚會慶祝。但是很顯然,你明確的知道自己并不屬于社會中的大多數,比起聚會慶生,你更喜歡安安靜靜地度過。那么回到你的關系模式,同樣也屬于極具個人選擇意味的社會中的“非主流”。
那么這里就有涉及到你的個人選擇跟社會中大多數在行為方面的選擇是不同的問題,因為這樣的不同,你會感到內疚跟焦慮。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從眾效應 - 由于群體壓力所引起的個體行為或信念的改變。心理學家所羅門.阿施曾經做了一項非常有名的群體壓力研究,在該實驗中,有37%的個體會因為從眾心理,順從實驗中大多數人的答案而改變自己原來選擇的答案。那么我們就需要去考慮,你的一些情緒波動到底是因為自己的關系模式所造成的還是社會環境所造成的,在區分開這個問題之后,我們需要接著回到問題中,接著去探索對于你感受到對朋友的親密關系的羨慕感受具體來源于哪一方面。
當然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建立一份社會主流模式的親密關系是普遍的,但并不代表是適合每一個人的,我希望你能夠找到那一份適合你的,放松的,舒服的關系模式,即便它是”非主流“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