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殖民主義和白人至上”,西方媒體搞不懂緬甸大選的意義
原創 艾森看天下 艾森看天下 收錄于話題#選舉政治29#民族主義24#民主轉型3
11月初,全世界焦點都在美國大選,圍繞特朗普的進退消息,事無巨細都被討論,即便在中國,川粉或川黑相互拉黑或言論攻擊。相比之下,同期鄰國緬甸進行的大選,是脫離軍政府統治以來的第二次民主大選,少有關注。而國際主流媒體報道中,也聚焦緬甸政府取消了包括孟邦和克欽邦等受種族沖突影響地區的投票,批評大選的“民主缺失”。對此,緬甸媒體《伊洛瓦底》刊發一篇評論,激烈抨擊歐美媒體的偏見,無視緬甸在民主和平轉型方面已經取得的成就。

近年來,西方媒體很少報道這個擁有5400多萬人口的東南亞國家正在發生的事情。緬甸的民族多樣,英國殖民遺留的弊病,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復雜性,西方媒體和所謂的“緬甸專家”沒有試圖理解緬甸的復雜性,而是簡單地將緬甸的問題,歸咎于“多數民族佛教徒和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這樣的定性報道,除了在緬甸煽動種族民族主義,并在世界各地促進對緬甸的負面報道,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

西方媒體過分放大族群沖突問題
上周緬甸大選,西方媒體又給了世界一個關于緬甸的錯誤敘述。
當昂山素季領導現任的全國民主聯盟(簡稱民盟)在11月8日的大選中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并連任總統時,這場勝利在西方媒體上引發了對她的新一輪狂熱批評。他們相互競爭,哀嘆對緬甸的民主轉型的樂觀情緒已經消退。許多人也加入了這股浪潮: 一個人聲稱選舉結果會把這個國家撕成碎片,另一個人則說,這個獲得緬甸人民壓倒性多數投票支持的民盟政黨的領導人(昂山素季),堅持對異議批評者的監禁,也是屠殺少數民族的辯護者。一位西方政治分析人士警告說,這一結果可能導致少數民族和占多數的緬甸佛教徒之間的分歧加深,并引發進一步的沖突。
所有這些說法,只不過是侮辱緬甸人民和不尊重”大多數人的愿望”。

在全國3800萬合格選民中,有2700多萬人參加了投票。當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投票支持全國民主聯盟時,他們自由地選擇這么做。換句話說,他們通過投票讓全世界知道,他們授權該黨在該國再進行五年的民主改革。緬甸人民的選擇不應該引起別人的關注。
此外,不要天真到認為全國民主聯盟的勝利,僅僅是由于來自緬甸佛教多數派的投票(另一個陳詞濫調) ,因為昂山素季是一個緬族。在評估緬甸今天面臨的問題時,那些盲目重復“少數民族和緬甸佛教多數派之間的分歧”的人,應該清除這種觀念,因為民盟在克欽、克倫和欽邦等少數民族地區也贏得了大部分選票。
緬甸人對昂山素季的支持不可動搖
與1990年和2015年的選舉相比,西方媒體和觀察家們并沒有試圖去探究,為什么這次緬甸人在更大程度上投票給民盟的根本原因,而是簡單歸結為,緬甸選民對昂山素季和民盟的盲目信任。他們不假思索地得出結論,認為昂山素季在緬甸“神一般”地位幫助她贏得了選舉,同時嘲笑民盟的選民,因為他們忽視了昂山素季政府迄今為止未能成功地修改憲法、讓軍隊脫離政治和改善經濟的嘗試。

盡管民盟政府在大選取得一個壓倒性勝利,但即使在國內也是因為一系列犯錯而受到批評。最近的一次是其指定的選舉機構聯邦選舉委員會出于安全考慮,取消了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投票。然而,聯合選舉委員會表示,它將在不久的將來在這些地區舉行補選。人們還抱怨一些學生抗議者因參與若開邦的反戰活動而被逮捕。不出所料,這些問題與羅辛亞人被剝奪選舉權一起,在國際媒體報道中,都被放大了。這些媒體沒有提及的是,羅辛亞難民被排除在緬甸選舉之外,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尚未被證實是緬甸公民。
西方媒體沒有解釋為什么大多數選民選擇了民盟,而只是給國際觀眾一種印象,即緬甸選民是天真的,盲目地支持他們的領導人。結果,西方社會的讀者失去了一個了解民盟獲勝的機會,因為緬甸人民已經看到,民盟黨及其領導人對國家的誠意是不可動搖的,這與腐敗和以自我為中心的緬甸軍事政權及其附屬機構形成了鮮明對比。
當然,緬甸人民近年對民盟政府的缺點也是歷歷在目,但他們也相信,該黨會解決這些問題,推動國家向前發展。

然而,對于已經在羅辛亞危機問題上對緬甸抱有偏見的西方媒體來說,人們投票給昂山素季的民盟的原因似乎不再重要了。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的副教授 Eric Louw 曾經說過,“一旦偏見(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扎根于新聞編輯室的文化中,那么偏見將(無意識地)影響未來關于這一特定群體的新聞制作。”
因此,對于緬甸來說,要獲得西方媒體公平的新聞報道,在不久的將來是不可能的,因為西方媒體的新聞編輯室在報道緬甸的時候,公平準則似乎早就被踢出去了。

“羅興亞難民危機”是歷史遺留問題,英國的殖民統治導致羅興亞人被迫背井離鄉來到緬甸,成為外來者加劇了矛盾。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政權,仍然在努力尋求各方和解,對于她領導的民盟政府來說,仍然疲于應付軍方的角力,無暇顧及,也沒有能力在短期緩和甚至解決緬甸復雜的種族分裂。
當歐美社會就緬甸若開邦羅興亞沖突問題持續施壓,昂山素季作為諾貝爾和平得主,面臨空前的輿論壓力,但她親自出席聯合國海牙國際法庭,為“種族滅絕”的指控辯護,回國時受到了萬人空巷般的歡迎。對于她和民盟政府來說,拒絕譴責最近在若開邦、撣邦和克欽邦發生的軍事暴力,固然引發國際道義的爭論,但她需要利用民族主義凝聚國民信心的考慮,但也是國家發展的現實主義妥協。
畢竟,經歷過昂山素季在1990年大選勝選后被囚,2010年大部分政黨不敢參選,直至2015年大選,民盟在昂山素季帶領下實現政權轉換,軍方勢力淪為在野黨,只是五年時間。在此期間,緬甸軍方在國民議會、州議會和地區議會中依然占據了四分之一的非選舉席位,在過去執政五年中,昂山素季和民盟在削弱軍方勢力方面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在這個意義上,緬甸的知識精英階層,強調自身已經走出壓迫人民的軍事政權,意識到自己國家正處于歷史發展的正確進程,當然也不愿意聽從西方媒體的說教。就像薩義德的“東方主義”所批評的,在與緬甸打交道時,通過殖民主義和白人至上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國家已經不夠好了。
參考文章:
Western Media Fail to Grasp Meaning of Myanmar Ruling Party’s Election Win By KYAW PHYO THA,via The Irrawaddy
原標題:《放下“殖民主義和白人至上心態”,否則西方媒體搞不懂緬甸大選的意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